春节,万家团圆的日子,对于每个汉文化的传承者来说,毫无疑问是一年当中最盛大的节日。鞭炮,烟花,糖果,零食,春联,祈福,年夜饭,家宴等等,都是构成幸福美满的春节的一个个不可缺少的的元素,而要说最重要的便是和家人亲朋好友待在一起,那种温暖的感觉。作为即将远渡重洋,或者已经身处异国他乡的留学党,即将到来的2018春节又有了另一层的意义。

对于大部分2022er来说,

这个是他们即将远渡重洋,到未来4,5年间,甚至更久,在家里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

对于2021er来说,

这是他们第一次背井离乡独自海外孤身一人读过的第一个春节。

对于20er,19er更“年长”的学长学姐们,

或许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孤独,但在春节之际依旧不免唤起思乡之情。

今天,TD带你一起,跨越大洋到达彼岸,聆听在他们的海外春节故事,不管是孤独还是幸福,甜蜜还是苦涩,我们都陪你风雨兼程一起度过!愿每一个出国大军中的你们能感受到这份温暖,新的一年学业有成!

我的春节故事

海内海外,两个世界

By 菲尔

2021er · UC Santa Barbara

这是我第一次在美国过年,也是第一次过没有家人陪伴的年。和往年一样,离大年三十还有十天的时候,新闻里开始报道中国春运的进程,朋友圈里的中国同学开始发倒计时,中国的亲戚开始去超市买年货,加州学校的中国社团也已经开始准备我们学校的春晚表演,宿舍对面的中国舍友也在门上贴上了对联,可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对于加州的quarter制,大概从小年开始到春节期间是winter学期的期中考试,即使是考试周,各种due还是不间断,有的课还是有照常的quiz。我本想选择用忙碌来掩饰独自求学的那份孤独和对于亲戚问候的慌张,直到看了陈可辛导演的《三分钟》。三分钟短片里妈妈和儿子几乎没有直接对话,但一个紧紧的拥抱让在图书馆我流泪了。

这就是几乎每一个留学生“被迫”割舍的“拥抱”。的确,在加州上学,很多华人组织都有类似的春晚表演,我和同学也准备在大年三十那天去中餐馆吃点饺子,看看YouTube上的春晚同步直播,我们都在共同怀念一个“被迫”割舍的“春节”,因为孤单而怀念,只不过这是一群人的孤单。

也许微信里会有家人的问候,朋友圈会有爆竹烟花的小视频,但当你回过神来,窗外依然是穿着背心滑滑板的男生,旁边是哈哈大笑打着电话的女生,眼前还有两三个due,下一周又是数学的midterm。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内心对家的想念和必须要面对的忙碌的现实。在加州过年确实少了点东西,少了在中国北方冬季过年时呼在玻璃上的哈气,少了自己和奶奶能包一下午的饺子,少了家里吵吵闹闹的温暖,少了出了门震耳欲聋的炮声,少了晚上因为兴奋而睡不着的觉,少了一个爸妈给我的拥抱。

独自在外呆的越久,越会管理自己的感情,看到《三分钟》那样的短片,以前的我可能会放声地哭,而这一次我只是没有声音地流泪,那是一种酸涩累计到一定程度的爆发。虽然少了那么多种种,我们留学生也会变得越发坚强,因为只能面对,这是一种对自我选择的尊重,对留学这条难走的路的尊重。我想我大年三十那天,应该会像和家人约定好的那样微信视频,和国内的朋友东扯西聊,尽量抽离那些感伤。

我想对和我一样独自求学的留学生说:我们都在坚守属于我们来之不易的梦想,心中的坚持就是汲取酸涩于坚强,努力向目标行进。春节快乐。

春风送暖,思念绵长

By 柳月盈

记忆中的春节是一种温暖的热闹,奶奶会在小年之后就开始过油,爷爷会早早买来春联纸来自己动手写春联,家里会挂上火红的灯笼,除夕夜全家围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那时候的我很期待过年,因为有新衣服,有好吃的,有鞭炮,有压岁钱。

我习惯了这样的春节,但去年很不一样。我高二的寒假在过年前就去了北京集训SAT,那是我第一个离开家春节,我跟同学们一起吃了饭,一起在电脑上看了春晚,通过微信和电话给家人朋友拜了年,忙着抢了红包,不到十二点就睡觉了。那段时间学习的压力和身体的疲惫都让我难以对这个本该热闹的节日产生热情,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那么空的北京城,也是我第一次体会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滋味。

选择出国这条路,我很清楚我面对的是什么。是独身在外的漂泊,是独当一面的坚强,也是远隔大洋的思念。这种思念会在节日,尤其是春节的时候更加明显和强烈地表现出来。因为是我在家的最后一个春节,家人们很重视,年近80岁的奶奶没到小年就开始打扫房子,早早开始准备蒸面食,炸丸子,爷爷买来了各种食材,姑姑特意跟公婆家打好招呼要回奶奶家过年,父母准备了各种窗花灯笼来装点家里。距离春节越来越近,节日的味道也越来越浓。在我的城市,放鞭炮的已经越来越少,但在我们家,这个春节的仪式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

我知道在未来长长的时光里,我一定会思念这里,思念邻里和亲戚之间的一句过年好,思念奶奶做的年夜饭的香味,思念爷爷手写的春联,和全家人聚在一起的温馨热闹。我不知道下一次在家过年会是什么时候,那时候又会有怎样的物是人非,我只能努力珍惜这个春节,和未来在家里的每一天。

对故乡的春节,是还未离开就已经开始的思念。春风送暖,带来那些年的美好记忆,和对未来的崭新憧憬,我会带着这一切,踏上新的旅途。新的一年,希望自己珍惜当下,不负努力,拥抱未来。

祝大家新年快乐,好好享受和家人团圆的时光!

今年回来过吗?

By 呵呵

2021er ·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圣诞节回国的时候,跟外婆聊着西方的圣诞节,她突然问我:「那你今年过年还回来过吗?」我被问得一时语塞,不知道如何回答,只能搪塞道:「应该不会回国了吧。」 在外婆这一些老一辈人的眼里,春节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通常她都会提前很久就开始准备年夜饭上的佳肴。她很喜欢在春节的时候展示她高超的厨艺,因为在寒冷的2月,屋里不再是循环播放的电视节目和空荡荡的饭桌,而是充满了欢声笑语,热气腾腾饭桌上,美味佳肴一盘又一盘。

寒假结束回到西雅图之后,在和外婆时不时的交谈中,她还是会不断地问我:「那你今年过年还回来过吗?」 每次听到这样的问题,我心里就会非常难受:逢年过节的时候,国内的同学都可以和家人一起团团圆圆;而我们得上课,做lab,一头扎在题海中。天还没亮就强撑着双眼走去上课,直到暮色将沉的时候才回来。

每一次外婆听到我说:「今年过年应该是不回来了吧」之后,声音都会变得有些迷离,我知道她的希望非常简单,就是我也能在春节的时候围坐在桌子周围,和他们吃上一顿年夜饭。

一转眼,来西雅图已经半年的时光了。春节在我的印记里,应该是阖家团圆,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的美好时光。但渐渐地,春节对于我来说变成了一个象征,一个在日历上普普通通的日子。但在外婆心中,春节永远都是那样的隆重,那样的温馨。

春节,或许是个普通的周末夜晚

By 周凡

2020er · Wake Forest University

春节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可能是跟熟悉的朋友家人说上一声新年快乐,然后和朋友聚会吃饭看春晚吧,其实这些事情做完后,春季就是一个普通的周末晚上吧。对于六年没过春节,国庆,中秋的我来说很多中国的节日对我的意义都已经淡了很多。就像中秋,如果你问我什么是中秋,我会详细地告诉你中秋该干什么;但你问我会不会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感觉,那我只能很抱歉的说再也没有过。我想当你接受了些新东西后,总会彷徨忘掉些旧的。

春节对我来说已经是一个挺飘渺的单词了。你若问我春节是什么,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肯定能很详细的告诉你春节在什么时候,该干什么,和一些家乡的习俗;但你若问我是否还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感觉,那我只能抱歉地说在也没有过。自从高中出国,六年时间,得到了很多,莫名失去的也不少。

本还想用“依稀记得”起个头,发现都已经谈不上依稀。最后一次春节应该全家13口团聚了把,应该吃了年夜饭,吃了饺子和汤圆,应该看了春晚,万年不变的董卿,朱军,应该熬夜到12点,应该了放鞭炮。是那一届春晚来着?春风里?美猴王?在记忆中搜索最后一次春晚,把所有想到的都写下来,却仍然得不到“最后”这一说法。春节对我来说可能已经是一连串的记忆泡沫。在那,却永远连不起来。

脑海中猛然浮现了美高的新年。并不是出国以后再也没有过过春节,相反几乎所有中国学生>5%的学校,都会有春节,一个由学校的中国学生会组织的节日。一幕幕慢慢涌入脑海,首先来的是居然是中餐!每年生动的春节表演也逐渐被回想起来:高一那年我申请了春节的才艺表演,却被学长学姐婉拒;高二,高三都小小地表演了什么;高四一首南山南唱响了全校。呀,这是春节啊!

其实说出这句话,内心是惭愧的。小时对春节的记忆都是年夜饭,大点变成了压岁钱,而现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却是春节表演和久违的中餐。春节对我来说,它的性质变了。可能去掉了表演,去掉了中餐,它就是一个双休日,一年104天中的一天,再普通不过。试问各位美高朋友,不看日历,不看新闻,如果学生随意定了2月中的一天叫春节,你会去质疑么?我知道我不会,可能因为我太小,估计拿了吃的,跟朋友见个面,听同学唱歌表演,然后0点到了发个朋友圈“春节快乐”,就毫不质疑地睡去了。

我不是不爱国,我也想家,想朋友,想美食,想国内的自由。但当20岁的我发现,四分之一的人生都在国外,我只能去适应我这些改变而不是自怨自艾。但作为一个国人,不能忘本是最重要的。我可以对春节有些淡忘,但我绝对不会说春节是多余的,或者不喜欢春节。中国这么多节日,每个都是独一无二的,春节也好,国庆也好,中秋夜好,都有他们特殊的意义。作为一个憎恨背书的我,有两句古诗,却从出国一直记得现在: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里再好,也没有家乡好。

最后对各位将来美国读书的学弟学妹说声抱歉啊,如果被我吓到了的话哈哈。生活和写作的我不是同一个风格。为了拉回一下初印象,给将出国的各位3个tips.。第一点Don’t afraid to speak or ask. 总感觉新来的学生会很shy不敢问问题,也不敢跟别人交流。其实,美国人刚看到中国人也是这么想的,觉得很新鲜,不知道怎么跟我们交流。这时候其实大家只要多开口交流就很容易make friends。

第二点有点personal,就是我之前说过,就是不忘初心。交朋友时,不要刻意迎合他们,从而融入他们生活。我觉得让外国人看到culture differences 其实更能让他们了解我们。最后一点就是要准备好合适的心态来迎接新生活吧。可能一开始会很难,但不会永远都那么艰难。会喜欢上这里的。 已经出国的就说一声enjoy吧。

珍惜,是最好的礼物

By 匿名

2021er · Wake Forest University

转眼又是一年春节了。说实话,来美国第三年的我,直到今天才知道今年春节是哪天。之前根本没有关注过,只记得,2月14日是情人节,女生要给男朋友送礼物,还有情人节那天要法语考试;2月16日学校排演的话剧The Adding Machine要开始演出了,2月15日晚上要彩排。知道我无意中看到了春节故事的征稿,才意识到,哇,春节又要来了。

16年春节正好和President’s Weekend赶上了,有几天假,所以我妈就来看我了,租了个Airbnb,和我一起住了几天,给我做了“年夜饭”——粥+西红柿炒鸡蛋),也和我一起看了“春晚”——用iPad在YouTube上看的视频。还记得妈妈去超市给我买酸奶和水果,还记得她听我发神经一般地读当时学校排练的音乐剧Avenue Q的剧本和唱里面的歌也不会嫌烦。还记得,她要走的前一天晚上,我有多伤心,却因为第二天要上学,哭得红了眼睛也得去睡觉。第二天,我跟那个住了一周的airbnb道别,跟妈妈道别,就去上学了。放学回来时,妈妈已经走了。妈妈在的那7天,仿佛一场梦,美好又短暂。

想家里的什么呢?我也说不好。住在寄宿家庭一个两层的大房子里,楼上楼下面积将近四百平方米,有个可爱的小妹妹每天和我一起玩,天气也很好,天空也很蓝,草地也很绿,每天住家开着奔驰送我上下学,周末没事了就坐个火车去曼哈顿百老汇看音乐剧,过着世外桃源般幸福的生活,为什么想家呢?家里其实也没什么可想的,小小的房子,灰灰的天空,永远停不下来的城市的喧嚣……

妈妈老是说我,不应该总是怀念过去,而是应该活在当下,向前看。可是我怎么可能不想家?当真正地离开以后,就是爸爸做的一顿普通的早饭,妈妈下班一声简单的问候,甚至是晚饭时背景里新闻联播的声音,都是值得怀念的。如果让我选择,哪怕看不到蓝天白云,哪怕没有四百平米的大房子,哪怕什么都没有,我也想回家,想和爸爸妈妈一起过日子,想每天早上起床都能看到妈妈的脸。最重要的是,想更加地珍惜那种唾手可得的幸福。

从小到大,春节都是我每年最最期盼的节日。虽然总是有争吵和不愉快,但那种白天和小伙伴到院子里放鞭炮、除夕夜全家聚在电视前吃饺子看春晚、半夜十二点拜年发红包、初一起床到处走亲戚拜年的记忆,却是我从小到大最最快乐的回忆了。奶奶家的院墙、邻居家的谷仓、亲戚家的狗、甚至连冲水马桶都没有的厕所,在我看来,都是特别特别美好的回忆。

印象很深的是10年的春节,我本命年,由于种种原因,妈妈带着我回姥姥家过年了。我记得很清楚,大年三十的东北,零下三十度,是出个门回来脸蛋就被风刮得通红的天气,可我和哥哥姐姐在雪地里,说着笑着,放着鞭炮,却一点也不觉得冷。大年初一,我和哥哥姐姐,舅舅舅妈和妈妈一起去鸭绿江玩,妈妈说,江水的对面就是朝鲜了,如果从这块冰上跳过去,就可能会被当做偷渡,会有人拿枪瞄准呢。还去坐“扒犁”,也就是普通话说的“雪橇”,还有那种冰做的滑梯,可以坐着一个像游泳圈一样的东西从上面滑下来。

我还记得,我和妈妈、舅舅、姥姥姥爷和哥哥姐姐一起去北山公园玩,那时雪已经大到没过了膝盖,每走一步都要把腿从雪里面拔出来。我还记得妈妈看着周围一棵棵的树(我也不记得什么树了,好像是白桦树,因为树皮是白色的),不由自主地说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虽然当时没有明月,也没有清泉。我们就这样艰难地爬到了山顶,山顶好玩的东西更多呢,我妈妈真的是太会玩了。我们开辟了一条小道,拿硬纸板,包一个塑料袋在外面减小摩擦力,从山坡上滑下来,当时的我才十二岁,和哥哥姐姐们玩的不亦乐乎,一点也不觉得冷,也一点也不觉得累。

来美国的两年多,我慢慢地学会了,向前看,也变得更独立、更坚强,再不会因为妈妈在或不在而开心或难过。现在,如果问我想不想家,可能我会回答,习惯了,也就不那么想家了。现在离开家越来越久,很多回忆已经慢慢地淡忘了,尤其现在忙得不可开交,就连春节是哪天都顾不上想了。每年开学前会看看校历,也只是有时候会跟同学抱怨一下Rosh Hashanah(Jewish New Year)还会放假,可是Chinese New Year都不放假。

在美国人的眼里,Chinese New Year的分量,可能就跟Rosh Hashanah在我们心中的分量一样吧,就是一个可以放假的节日,有一个ethnic group要聚在一起庆祝节日了,不属于这个ethnic group的人也可以跟着放个假庆祝一下。甚至在我很多中国朋友的心里,过年也并不是一个特别值得庆祝的事情,也许只有我吧,因为小时候的回忆太美好了。

要问我有什么想嘱咐还没出国的学弟学妹的呢,那我觉得最想说的一点就是珍惜吧。可能在每个人心里最美好的回忆并不一定都是春节,甚至有的同学可能已经厌倦了在家被爸妈管着的生活,期盼早日离开家,享受自由的生活,但是还是要珍惜。将来和爸妈相处的时间会越来越少,每次回家都是匆匆地回去,见几个亲朋好友,又匆匆地离开,真正和家里人“过日子”的机会基本上没有了。大学毕业以后再回国,就什么都不一样了。所以,不管国内雾霾有多重,城市有多喧嚣,爸妈唠叨有多烦,都一定一定要珍惜。

最想嘱咐爸爸妈妈的是,想让他们去做一些曾经因为考虑到我而牺牲的自己想做的事情吧。

对自己的期望,是封存曾经的美好,努力做好眼下的事情吧。也希望自己能不忘初心,去认真地完成每一件事,珍惜每一次相遇和离别,每一次成功和失利,珍惜努力的机会,不要给以后的自己留下遗憾。

给所有看到的朋友拜个年!

结语

聆听完这几位小伙伴他们的春节故事,不知道在做的同学们,不管是即将在7,8月远渡重洋的2022er freshman,还是身在海外在电脑前敲打着键盘,赶着ddl完成paper还是在复习准备quiz的学长学姐们,是否有什么话想对爸爸妈妈,亲朋好友说的呢,或者是送上一句温暖的春节祝福,欢迎各位在评论区底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