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10日,美国著名文理学院Wesleyan Univeristy在职教授王敖在豆瓣发帖,实名揭露UIUC副教授徐钢长期性侵女学生的行为,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留学生们的注意,校园性侵这样长期被我们忽略和回避的话题也终于进入我们的视野;事件发生后,还出现了声称“代表Wesleyan中国学生立场”的不实匿名信对为受害者发声的王敖教授进行攻击;对此Wesleyan的中国学生们也发布了声明,为性侵受害者表达坚定支持,发出了坚定的来自中国学生们的声音。

本文笔者便是来自Wesleyan University class of 2022的事件亲历者,在这样的事件中,笔者得以更近地感受中国学生们坚定的立场和为受害者呐喊的勇气,写下此文,希望让更多同学明白“校园性侵”的影响并了解正确的处理方法。

近几年中,利用职务便利来侵害弱势力群体的新闻屡见不鲜。到了2018年,由体操队队医Larry Nassar被判40-175年的审判结果开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站出来反对性侵犯。各个领域开始逐一“沦陷”:队医与运动员、导演与演员、制作人与歌手…然而对于大部分留学生来说,这些事件仍旧停留在新闻中,离日常生活非常遥远。

但从今年年初起,事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女博士实名举报北航陈小武、博士生因导师自杀溺亡、研究生跳楼自尽…学术界被性侵行为腐蚀的一面渐渐显现了出来。而当UIUC的徐钢被Wesleyan的王敖教授在豆瓣揭发的时候,留学生心中最后一片高地也沦陷了,象牙塔变成了恶魔执掌的孤岛。

发声已经成为了有良知者的共识,而这股举报恶人的风潮还远未结束:北大学子选择站出来,举报导致学生高岩在20年前选择结束生命的长江学者沈阳。作为高岩同届学生之一,王敖教授也再次站出来声援举报者,证实性侵事件的真实性。往昔的证据逐渐浮现,事件脉络也渐渐清晰。

事件回顾

3月10日,Wesleyan University东亚研究学院教授王敖在豆瓣发帖,实名揭露UIUC副教授徐钢长期性侵女学生的行为。随后,多名疑似受害者发声指控徐钢。

3月20日,UIUC发言人向澎湃新闻证实该校副教授徐钢目前已停职,并将于今年8月离职。

清明节期间,多名北大校友发表公开信实名举报长江学者沈阳,其中包括此前揭露了UIUC副教授徐钢性侵行为的WesleyanUniveristy王敖教授,称其曾性侵北大1995级女学生高岩,并致高岩于1998年3月自杀。

4月8日,北京大学公布了1998年对时任中文系副教授沈阳“在与女学生高岩的交往中行为不当”的行政警告处分决定。

4月14日,王敖教授在豆瓣广播中晒出一封自称是Wesleyan University中国在校学生所撰写的匿名信,信中要求校方对徐钢事件的举报人,高岩事件公开信作者之一的王敖教授对徐钢和沈阳性侵学生的指控展开调查,并质疑王敖教授终身教职资格。

4月16日,Wesleyan University中国学生们在其创建的豆瓣账号“一窝主红雀”上发表了“关于四月十四日匿名举报信的公开声明”,实名表态对于四月十四日匿名信的不知情,证明匿名信中内容不能代表Wesleyan中国学生的观点,并表达了对性侵受害者的坚定支持。

疑点重重的匿名信

4月14日的匿名信以一种“学生举报教授”的吸睛姿态横空出世。

但很快,匿名自称是学校学生却对学校信息表现出不了解,屡次出现的语法错误,许多像“open an investigation(展开调查?)”这种非常明显的“中式英语”短语令人觉得可疑。并且,匿名信中用很大篇幅用“基于两者同意的师生恋(consenual teacher-student romantic relationship)”而非“性侵犯(sexualassault )”来试图为徐钢和沈阳面对的指控开脱。但其实上,禁止“师生恋”早已是美国各大高校早已达成的共识。

禁止师生恋的本质原因在于老师与学生权力关系不平等,在这种所谓“浪漫关系”中老师的职权很容易被滥用。老师可能会利用自己的权利(例如补课,考试分数)等对于某些学生进行不正当的优待或胁迫,而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有时不得不屈从。

几乎所有的美国大学对于师生恋的问题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一旦越界则会面临开除甚至吃官司的下场。美国大学教授和TA对于这类问题也十分注意,处处“避嫌”。例如教授会在和学生共处一室讨论问题时保持办公室的门打开,TA不会在任职期间添加学生的社交网络账号等。不光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很多专业人员比如律师和客户,医生和病人之间的禁止恋爱的规定也十分严格,同样是为了避免相互之间权力的不平等可能带来的胁迫。

当一个人站出来时,一百人中总会有一个提出异议。异议提出本身并没有问题。检举性侵也并不是诽谤,完整的证据才能指向最终的结果。如果觉得事情并非如此,反对者就应该理智地提出具体的质疑,用证据来说话。

“对事不对人”,这个道理放在这里也适用。若是有人对举报这种正义的行为本身持反对意见的话,很大可能性是此事关系到自身利益。像匿名信这样,在没有提供切实证据的情况下,站在道德制高点就其学术成就、是否受人指使、包括对学校以及学生的影响来对王敖教授进行人身攻击的行为,不仅坏,还愚蠢。

而更让人不解的一点是,该“学生”还选择了用匿名信的方式,向一个和整个性侵事件还不相关的学校吐槽王敖教授。这感觉是不是似曾相识?就像在小时候遇到过的某个小孩,做坏事不得逞就恼羞成怒告老师。这波试图甩锅给Wesleyan University中国学生的匿名信实在是不太成功。

一个个真实的事件给我们留学生敲响了警钟。在校园里,性侵害不但有可能发生在老师和学生之间,也可能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学校生活中,还有同样隐含危险却易被忽视的情况——性骚扰和性歧视。

提到性骚扰,很多人首先会想到强迫性的性行为和性触摸。但哈佛警方对性骚扰的定义是:和性有关的不受欢迎的言行(Unwelcome conduct of a sexual nature)。这项定义包括了一切和身体接触、言语侵犯有关的言行,特别是当这些言行涉及权力关系时,比如老师对学生,或学生会的上级对下级。

除此以外,这项定义还包括各种破坏校园性别平等,使校园变成“充满敌意的环境”(Hostile Environment)的言行。当这些歧视性的言行对校园环境产生持久而普遍的伤害,校方就可以将其定义为性骚扰,并合法调查。

—引用自王敖教授及朋友编译文章 《哈佛辅导系列:怎样识别和防止性骚扰/性歧视》

这些容易被忽视的情况都有可能让心怀不轨的人步步逼近,所以每一个感受到性别骚扰和歧视的人,都应该积极介入。在保护好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当面指出令人感到不适的行为,并明确表示为什么它不应发生。(“可以请你站的离我远一些吗?你站在这里让我感觉不适。”)施暴者普遍具有欺软怕硬的心理,不敢对态度强硬者下手。

如果无法保护自身安全,那就尽快脱离危险的环境,找到可以信任的人一起商量怎么做。(“你刚才看到了吗?我觉得我得站出来说两句,但我一个人做不来。你能帮我吗?”)如果情况不能得到改观,则可以向学校机构如性骚扰防治办公室,心理健康咨询举报。

当听到性侵害受害者求助举报的消息时,人们经常陷入的一个误区是觉得“这种事这么严重,如果是真的怎么会到今天才被揭发。”但是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这类事件背后的巨大利益关系导致如果想要举报往往需要克服极大的阻力的。所以如果听到这样的消息,我们要怀着一颗同理心,用理智的眼光去审视问题并帮助他人。这种态度对于受害者走出正义的第一步至关重要。

面对校园性侵害,受害者勇敢说“不”,旁观者不要置身事外。那些选择站出来发声的人是值得被鼓励的。无论是从保护自己,助人为乐的角度出发,还是对于保护行业环境而言,这样的行为都十分必要。时至今日,越来越多勇敢的人对性侵者的行为选择毫不姑息,人们对于受害者也逐渐不再污名化,大众的态度从冷眼旁观到支持受害者伸冤。事情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也许我们并不能抓到所有躲在暗处使坏的小人,但事情好就好在,时间会检阅所有的言论。公道自在人心。

附:王敖教授及朋友编译文章 《哈佛辅导系列:怎样识别和防止性骚扰/性歧视》,戳这里可传送至文章页面~

 


为了帮助大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课外活动,我们邀请了50位参加过各式课外活动的美本申请同学分享他们的活动体验,包括科研、竞赛、夏校、DIY活动等等。活动体验实录均选自最近一届申请生的亲身经历,从参加活动的初衷、报名方式、准备过程、准备过程中用到的素材,到对申请有何种程度上的帮助等等,全方位呈现申请中所参与活动的方方面面,希望为接下来的申请生提供最有价值的实操帮助。

印刷级电子版免费赠送

请添加客服马甲微信

并发送关键字「活动手册」即可免费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