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是否一看到AP心理学FRQ的实验题就觉得无从下手,甚至对于题目都无法理解,但其实老师告诉大家,这类题型并不难,他们有很强的出题和答题规律,实验题都是有套路的

首先,实验题首先会细致描述一个心理学实验是怎么进行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实验流程、被试信息(谁来参加,有多少人,怎么参加的)、因变量的操作性定义(具体测量变量的方式)、实验假设、实验结果。

通常实验结果会用图表进行表示,比如:折线图、柱状图、扇形图、表格等,这就需要大家有一定的分析图表能力,不过好在都不是很复杂的图表,看过一两个案例,就可以如法炮制了。

至于AP心理学实验的整个流程,每个实验的组成部分和流程步骤大致相同,只是会更换其中的具体操作内容,并且对于实验假设和操作性定义这部分信息,实验描述中会明确告知。

总体而言,只要同学们能够在老师的带领下细致地分析一两个案例,我相信同学们都会掌握其中的规律

下面我们就以2019年的一道AP心理学真题为例,细致的剖析一下解题过程。

题目:

题目解析:

一位心理学家在一年一度万圣节的时候在她家里做了一项研究,当时孩子们戴着面具,挨家挨户地要糖果,有些孩子是单独来的,有些孩子是集体来的。整个晚上,她要求一半的孩子在到达她家门口时摘掉面具,剩下的一半戴着面具,并且规定每个孩子只能拿一块糖果。

说完规则之后她就进屋了,把那碗糖果留在外面。这就给了孩子们额外拿糖的机会(一块以上的糖果)。

最后心理学家统计数据之后测量孩子们拿额外糖果的百分比。此心理学家的假设是:

1.当孩子们单独前往时,他们会拿更多的糖果;
2.当他们戴着面具时,他们会拿更多的糖果。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假设所有的差异都是显著的。

实验结果以及问题:

该题有5问:

A. 明确该研究因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B. 分析数据是怎样支持或者不支持心理学家的假设的;
C. 解释为什么此心理学家不能够把她的实验结果推广到所有孩子身上;
D. 解释为什么此研究没有使用自然观察法;
E. 解释以下概念在孩子的行为当中起什么作用:
●塑造
●去个体化
●科尔伯格理论的前道德阶段

考点分析:

A. Operational definition是1.3(Unit1第三部分) experimental method中的内容,由于心理学的变量有很多是内在的心理变量,看不到、摸不着,Operational definition就是明确变量的内涵,使得变量变得可测量、可感知、可观察,它可以是数值,也可以是具体的操作步骤

此题中的因变量是the percentage of children taken additional candy,那么因变量的操作性定义就是孩子们拿额外糖果的百分比(或者数量)。这里注意要把自变量和因变量区分开,并且不能写孩子们拿了一些糖这样模糊的词语,必须写清楚是用百分比还是数量这样明确的统计方式

B. 对于数据图表的解读是1.5 statistic psychology中开头的内容,应用统计图表对数据进行统计会更加清晰的展现数据呈现的规律。题中给到的假设是:

假设1,当孩子们独处时,他们会拿更多的糖果
假设2,当他们戴面具时,他们会拿更多的糖果。

由上图可知,X轴代表孩子是否戴面具,分为Kept on mask和Remove mask两部分,黑色代表单独前往,灰色表示集体前往,Y轴是拿额外糖的数量,长方形越高,代表此分类下孩子拿额外糖的数量越多。

如图所示,Kept mask on部分长方形的高度整体高于Remove mask长方形的高度,意味着戴面具孩子比不戴面具孩子拿了更多的additional candy,由此验证假设2(当他们戴面具时,他们会拿更多的糖果),但是group of children拿额外糖的数量大于solo child,说明假设1不成立(当孩子们独处时,他们会拿更多的糖果)。

C. Generalize在1.2research method in psychology和1.3 experimental method当中都提到过,心理学实验得出result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推广,可以得出能够解释普遍现象的理论,所以评判一个实验好坏的一个标准就是此实验是否可以被generalize

提到generalize一般从sampling bias,也就是样本的代表性进行分析,解决的办法通常是random assignment。所以这个实验的result不能推广的原因是:本实验的样本代表性(representative sampling)不足,此心理学家仅取了她周边邻居小孩作为样本,具有区域和阶级的局限性,不能够代表所有的小孩。

解决的方式是实验过程中对全国内的儿童进行random assignment的控制,选取样本的时候进行random selection,以确保每一个地区、每一种状况的孩子都被抽到,随机的分配到每一个实验组。

最后,实验中没有提到样本量的大小,如果被试量太小的话,得出的结果也没有很大的说服力,不能推广。

D. Nuturalistic observaton是1.2research method in psychology中的第一个research method,它有一个缺点是很容易产生observer bias或者observer effect,就是说实验者如果在实验现场的话会与subject的行为产生一定的交互作用(interaction),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此实验中实验者如果在场,就会对小孩(subject)有一定的监督作用,会降低孩子拿额外糖果的数量,所以不能用nuturallistic observation。

还有一个原因是本研究中很明显的有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和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并把被试分组进行了操纵(manipulate),nuturallistic observation是在完全自然的状况下对发生的情景进行观察,仅仅是watch,不会有任何实验的操纵,所以此实验不能用nuturallistic observation

E. Modeling是4.4social and cognitive factors in learning当中observational learning中的内容,相关著名的实验是Bandura对于儿童观看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实验发现观看攻击性行为影片的孩子会比不观看的孩子产生更多的攻击性行为,从而阐释观察学习对我们行为的塑造作用。

在本题当中,孩子们群体前往的时候拿额外糖果的比例更高,是因为他们观察学习到了其他孩子的行为,所以自己也有了此行为。此处注意要和第九单元当中的obedience做区分,obedience是指人们在群体规范或他人的压力下,被迫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

Deindividuation的概念是9.3 conformity当中的内容,它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由于匿名性导致自我意识弱化,使其减弱自我同一性和责任感的一种现象,导致个人做出在正常单独条件下不会做的事情。

此题当中的孩子们在拿额外糖果的时候戴面具比不戴面具的比例高出很多,就是因为戴面具使得孩子觉得别人不知道自己是谁,产生了匿名化效应,所以才会更加大胆的拿糖。

注意此处要和9.4 bystander effect当中的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责任分散)相区分,责任分散是指即由于有他人在场,导致个体在面对紧急情境时所需承担的责任相应减少,就如老奶奶摔倒大家不扶不是因为道德感丧失,很有可能是大家都在想:为什么旁边的他不去扶。

Lawrence Kohlberg’s preconventional stage的概念是6.6 Moral Development当中的内容,此部分中Kohlberg’s stage theory 是最重要的内容,Kohlberg的模型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每个人在每个阶段对于道德中对与错的思考都有不同的方向。

Preconventional stage是三个层次中的第一个层次,儿童一般都在这个层次,他们道德行为判断对与错的方式是取决于外界对他们的奖励或者惩罚,这是道德初步发展中的狭隘自利的表现。在本题中,孩子们拿额外的糖果是不会受到来自外界的惩罚的,所以一些孩子会孩子们就会一定程度上认为拿额外的糖也没什么大错。


规律总结:

这道题前三问都是实验题当中频繁出现的,出现频率在90%左右,所以这样的题就可以总结出固定的答题套路,然后根据不同题目套用就可以了,比如:

PointA,问operational definition是什么的答题步骤一共有三点:

(1)写出因变量是什么,这里通常可以直接看图,横坐标是自变量,纵坐标是因变量,所以本题的因变量是the percentage of children taken additional candy;

(2)写出operational definition的定义,即明确变量的内涵,使得变量变得可测量、可感知、可观察,它可以是数值,也可以是具体的操作步骤;

(3)在文中找出具体怎么测量因变量的那句话,因为这种题90%的题目都会在文中直接给出,就看大家是否可以找出来了,本文中出现的原文是The psychologist measured the percentage of children who took additional of candy,所以此实验的操作性定义就是 the percentage/number of children who took additional of candy。

PointB,问实验结果支持或者不支持此假设:

(1)明确写出两个假设是什么,同学们找到hypothesis这句话抄下来就可以了,如果时间不够也可以直接分析;

(2)读图分析假设和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最完整的答案组织过程是:先写图的分布,戴面具的孩子比不戴面具的孩子拿额外糖的比例高,验证了哪个假设,成群结队前往的孩子拿额外糖比例比单独前往的孩子高,不验证哪个假设。换成其他的题目答题逻辑也是如此,只不过具体的内容变换,这类题目的重点是对图表进行准确的分析,然后建立假设和图表之间的联系

PointC,问实验结果的可推广性:在心理学当中无论是什么题型,一遇到generalize之类的题目,就可以直接答是由于样本代表性的问题,需要使用random assignment。

这是这一类题的综合思路,因为涉及到实验结果是否可以推广到更大范围使用,样本的代表性是必须的,而保证样本代表性的方法就是在选择被试的时候random assignment,当然除此之外还可以答样本量太小这样的原因。

最后,这道题的Point E是融合了一道概念分析题,对于这类的题目主要是先写概念的定义,然后结合材料给出例子就行分析就可以了,这类题目需要大家对于每单元的概念透彻掌握,通常会横跨好几个单元出题。

通过本文的讲解我相信大家对于心理学实验题有了一点大致的分析思路了,当然想要达到熟练掌握的地步,还需要同学们进行一定的练习,结尾领取参考答案~

文章作者

TD福利

在领取参考答案之前,同学们可以自己先尝试组织一下答案,然后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TD客服马甲,给马甲发送暗号「实验解析」即可领取参考答案~TD祝同学们备考顺利!

推荐阅读

👉AP心理FRQ题型不会答?TD独创4步解题法帮你快速拿高分-AP心理学简答题答题套路分析

👉AP心理学知识点太碎,边背边忘怎么办?这两个记忆方法和备考资料赶快收藏起来!

👉AP心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我们用思维导图整理好了,免费下载!-AP备考资料免费下载

👉AP心理学知识点:旁观者效应是什么?“见死不救”的背后真的是人性的缺失吗?

👉AP宏/微观经济/心理学5分学姐,和你谈谈AP备考那些事-AP备考规划及避坑指南干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