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TOP30中的一员,维克森林大学一直给我们小众、学术又独特的感觉。

它不算是太多人追着捧着的女神“梦校”,却是某些人心中难以忘怀,又心心念念着的“白月光”

今天的稿子,是《TD申请手册》中的一篇来自枚青的投稿,她单凭一个托福成绩,加上她不一定如其他闪闪发光的同学那样耀眼,却每一个都是细心挑选的活动列表,带着她独有的同人文创作者经历,以她独特的光芒打动了WFU的招生官

那我们一起来看看WFU与同人文写手“大大”枚青的奇妙姻缘吧~

收到WFU的offer的时候是二月底,一家人正挤在车上准备出去玩。在笑声和谈天说地的间隙之中我突然想起了12月底就递交的维克森林的申请。结果刚打开手机准备查邮箱,就看到顾问老师两分钟前已经把我的offer发了出来。

像是天上突然掉了馅饼,我从刚入国际部开始就遥遥仰望着的那个有着橙墙白塔,学术思辨气息浓厚的校园,突然就给我开了绿灯。

再回头去看来时路,也不得不相信了:也许我送去的连篇累牍的文件和整整4篇小文书里,真有那么一两点闪着微光的特质,能叫这所在我眼里相对exclusive的学校想,maybe you are the one we want.

基本信息

录取学校:维克森林大学(ED2)

专业:sociology

标化:托福112,无SAT

AP:物理3 微观经济4

学校:江浙沪某二线城市普高国际部

稀里糊涂留学路

走上美本申请之路,在一开始,于我而言,完全是个意外

小学到初中我一直是老老实实的体制内学生,成绩不上不下,脑子不太聪明,像每个被父母托付了许多期待的小孩一样学了乐器,在某大机构跟着外教学过三五年的英语。然而这些里没有一项是我真正能掌握纯熟:钢琴萨克斯每次都只有三分热度,而英语虽听说都相对流利,一落笔语法总是错误连天

唯一一个不需父母逼迫着去做的技能点就是我的写作:从密码本上写下的充满玛丽苏的日记到传遍全班的小说连载,我无比热爱这世界在我笔下,笔在我手里的感觉


(小学时中二时期的小说)

于是我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文科生,而且是偏科偏得厉害的那一种,常常是语文英语顶尖数学物理化学垫底。在这样的掣肘下,中考前夕我选了我们本市一所相对不错的公立学校的国际部——没有任何培训,也不懂得去做school research(可能是体制内学生的共同特点),对国外名校的认知只有哈佛麻省斯坦福的我,无知但勇猛地过了面试和笔试,以一个中不溜儿的成绩混了进去

年少不知学费贵,真正进了留学圈之后才发现我们学校在本市几所知名的国际部和国际学校的挤压下,实在是龙套一样的角色

“内卷”在那时还没有火起来,但是打美辩的时候面对对手native speaker一样的语速和口音和自信昂扬的姿态,还是深刻意识到自己可能确实是输在起跑线上了。

我也是在这个时候认识了第一所除哈斯普耶麻之外的学校,也就是WFU。我的辩论老师和一些Judge都来自WFU,他们惊人的逻辑推导能力和其严密性让我每次在浏览top30的学校的时候,都要多看这个森林环绕出身文理的学校几眼:是怎么样的校园,能培养出这样的学生呢?

标化再爱我一次

高一的时候接踵而至的许多标化要求差点把我砸晕:托福,SAT,AP,SAT2,再加上我们学校毕业还要通过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悲)。

我一开始是完全找不着北的,只能这做一点做,空余时候摸个鱼,结果直接导致我高一时候标化几乎全面崩盘,学校强制要求报的微积分和物理分别只考了1分和3分,基本和没学没什么两样。托福倒还相对顺利,从高一上半学期12月的72到高一下半学期的92,基本上能跟上学校升学指导老师给我规划好的时间线。

高二算是长了点记性,AP只报了微观经济,一心想至少在这一门上拿到好成绩。但SAT的准备就异常坎坷了,阅读语法还能勉勉强强到340左右,但几乎众所周知的中国学生的绝对领域数学,我在一开始甚至连700都上不了,到准备第一次考试前也只有750左右。这简直是难以启齿的耻辱了,但碰巧我准备第一次考的时候撞上了疫情,考试无限延期,我倒也并不恐慌。

(来感受一下老师对我的数学有多绝望)

 

再回马枪杀回托福时发现,我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词汇量的增长,反而使得我的成绩下降了;这是因为我总是会过度推断

我记得TPO里有一篇讲游牧民族壁画的6选3题目,原文里只讲了动物会被人类画在墙壁上,因为这是猎人能够征服动物的象征,而只字未提人类是否会出现在壁画里。选项里给出的是人有时候也会出现在壁画上。我却根据动物会被人类画在墙壁上这一事实推出了画壁画是表达征服欲望的方式,所以人类为了征服另外一个部落,也有可能把敌对部落里的人画在壁画上。这样的思维经常把我的老师雷得无话可说,但是等我学会控制我天马行空的思维之后,这样的分析能力也不失为一种优势。

给大家提供一些托福备考的干货:阅读和听力实际上考察的能力非常类似,在能够基本能听懂读懂的基础上,都是考逻辑。因果,转折,先后,大小,看到预示着这种逻辑的关键词(Because, so, however,比较级等等)的时候脑子里一定要警铃大作,因为出题的时候往往都在这些点上。

口语我从23到26,最基础的是感觉还是表达积累,这一点平时和外教交流比较多的同学可能会比较有优势,想到的东西脑子稍微转一转能说出来。别的就是大量刷题,减少准备时间,看完题目一边想一边说,并且录下来反复听错误和表达不当的地方。写作同样是积累表达,可以分成不同的话题记(经济类,健康类,环境类等等),然后看到题目直接套就可以了。

 (口语刷题听完之后的速记)

紧赶慢赶,在申请季开始前天天9点起12点后睡地练,总算把托福折腾到了110。结果一圈看下来,我标化唯一的优势就是托福。这也是我申请WFU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疫情的test-optional政策出来之前,它不强制递交标化成绩

含“心”量高的活动

我的活动列表不管怎么看都没有亮眼的裱花:没有学术论文发表,没有国际竞赛的高名次,没有夏校,最大的荣誉也不过是美辩区域赛的个人speaker

但是除了美辩这个大众活动之外,我的活动都相当独特。我有两段独立research的经历,一个是高一的时候跟着学姐研究粉丝经济,包括选秀节目,打投,集资这些行为的心理和潜在危害,在YOC(全美青年新闻观察大赛)上了入围奖

第二段是在疫情期间和班里同学做的一个关于美国卫生纸等日常需求物品短缺恐慌的case study,但不如前一个这么成功,因为申请季的开始不了了之。

此外我个人最骄傲的是我在学校年度的talent show上了三年的节目。高一的时候我是全场唯一的英文诗朗诵,高二的时候我写了第一个原创剧本,花了一周时间自学了戏剧的一些基本理论,最后甚至拉来了校长做客串;

高三美国历史备考的时候发现了宝藏音乐剧汉密尔顿,在反复听过20遍以上之后下决心一定要排一首出来。最后排出来的是开场曲《Alexander Hamilton》,演出结束后外教们走的时候特地过来夸了我们剧组的所有人好几次。当时正是递交申请等待结果的焦灼日子,准备这节目的时光确实是最好的慰藉了。


(三年的节目产出,初心不变)

但真正在我申请里占“重磅咖位”的活动,是我在高二的暑假托福考试前夕参加的一个的调研活动,主题是上海的流动儿童人群的现状

这个活动是我高一时候参加的那个粉丝经济活动的同一个主办方举办的,我几乎看了它第一眼就决定要去;因为我正在写的一本青春主题的小说里,正有这样一个人物,父母都是进城务工人员,无法获得像本地人同等的教育和经济优势

我一向是希望我的写作能折射现实困境,而不是为升华主题而矫揉造作地对于人性的批判。在上海为期一周的活动里,我和我的调研小队走访了久牵活动中心,一个专门为进城务工子女学校提供免费课程和活动的机构,采访了数个曾经是流动儿童,如今或是考入名校或是重新投身于公益事业的老师们,也跟着他们一起和久牵的小朋友一起参观了博物馆。

最后,我和我的小队一起撰写出了一份调研报告,通过三个case study探讨了对于流动儿童这一类暴露在双重压力之下的人群,他们实现阶级流动的驱动力来自何方。项目结束后,我也拿到了活动举办方中南屋的推荐信

(活动报告)

(和调研小队以及小朋友们在一起)

正是这一次的经历,突然让我意识到了,每个活动的意义绝不在它表面能观察到的这么简单。就像美辨不知为了争论出谁对谁错,就像帮助流动儿童和支教时,看到的绝不是他们物质条件的匮乏,对于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和内卷浑然不知的表象。

我应当看到这一切更深层的起因,“先富带后富”的长期政策里被短期的资源不平均吞噬的人群。因为人才考量水平测试的标准化之下,各层级的学校对于内在教育的忽视,以及我怎样通过我未来的学习去解决这许多问题。

因此我认为,活动重要的不是它的所谓含金量,而是你付了多少心血在里面,只要是当今世界许多矛盾中的一种,只要深挖下去,都是有其意义所在的。或许正是这样能往问题深处挖掘的persistence,能让WFU的招生官多看我这份平平无奇的简历几眼吧。

(活动笔记)

佛系的申请季和不佛系的文书

和从一开始就抱着念念不忘非其莫属的梦校的许多同学不同,我的选校列表几乎是在申请季开始前两三天才确定下来。而且还是先通过US News的排行榜先筛一遍再对着知乎和留学公众号上的就读体验筛一遍决定的,对学费和各个学校的特点几乎一窍不通。

我是在写文书的过程中一点点从学校的官网扒拉信息,一边get到各个学校的脾气性格的

我的主文书写的是spark a period of personal growth那个题目,采取的依然是以小见大的写法,回顾了我从小爱拿着玩具充当幻想世界里的英雄,到现在希望执笔为不能言者发声的全部经历。

在看完汉密尔顿之后,我也下决心要把这部陪伴了我整个因为标化拉垮的迷茫时期的音乐剧当一个元素添进去。想法很多很杂,我的初稿写了将近2000多字,再一点点削到限定字数之内,改了十多稿

这期间我的思路是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删一段添一段我都会有新的想法,多一字少一字意味又完全不同,和顾问老师交流的过程简直是一场庞大的时时变化的博弈,这一点点磨的过程对我来说真是其乐无穷。

(申请季中有感而发)

因为test optional的原因我ED1狗胆包天地去申请了一下范德堡,结果自然是翠菊。也是,我一个没有突出AP成绩没有SAT连活动都不亮眼的小炮灰,确实不能和那些SAT1550以上,手握十几门AP的大神们去鸡蛋碰石头。于是我ED2便一心一意地去对付我身边让许多光环包围的WFU。

(在我们宣传栏挂了3年的wake的照片,某种程度上对我是一种心理暗示)

在school research的时候,我也在知乎和公众号里看到不少关于维克的weird的评价:比如大家都很正经,爱好就是闷头学平时去个gym;位置也挺村,不怎么热闹;还有一年一度rolling the quad的活动,但反而这种评价越多我感觉越喜欢这个学校

维克的文书也正是我偏爱的那种天马行空的类型:一共四个小文书,分别是why school,一本帮你认识了world complexity的书,topic that engage with your intellectual curiosity,和community。

Why school我用了一个word play,讲我以前写作是为了给自己创造一个幻境世界,而在资源分配不均衡,阶级矛盾日常化的今天,我该从我的世界里走出来,并且希望wake的global awakening program能够wake me up from my dream,并用我的笔给这世界带来切实的正面影响。

Intellectual curiosity的题目我就写了我的流动儿童调研活动。World complexity的题我写了小王子,因为我高二时学校talent show上排的戏剧就是这本书改编的,也因此重新精读思考过了一遍。

维克的文书最大的难点就是字少,一个小题只能写200字以内,很考验我这种动不动就长篇大论激情开火的写手的能力。至于那个top ten list的题目,我硬生生把这个有些猎奇的题目变得老老实实,写了what prompt me to choose sociology,然后把我文书里提到的没提到的元素都整理出来写上去

community是我最独特的一个素材:我把自己作为同人文手的经历写了进去。同人这个话题在中国本是处于一个略有些摆不上台面的,不尴不尬的位置,像去年的227事件和最近对于个人剪辑的封禁令,而创作者权利这一点却正是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重视的一点

我写同人创作和这个创作者的社群带给我的意义,是这样一批创作者,让我意识到哪怕是定局的故事也可以改写,每一个正剧里的配角都是自己故事的主角。维克的校训是pro humanitate,就是in service of humanity,这样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是他们的招生官想从文书里看到的

(在ham官摄出来之前画的同人图)

在这些材料之外,我申请的时候还交了一个initial view的面试,也恰好帮学校免去了招生官面试这一环节。面试我基本没有怎么准备,主要还是围绕着Wake文书里的四个活动展开的,和顾问老师做了一次模拟面试就去了,最后看下来也过得去。

维克的文书递交了之后我基本就安定下来了,因为疫情原因我今年是全球申请,英加新全申了,想着总不会没学校去。之后就该吃吃该睡睡,正常上学放学,甚至花了不少时间在自学烹饪。在收到维克的录取以前我基本收到的不是拒信就是conditional offer

而身边一些看起来似乎无所事事地过了三年,经常缺课少作业的同学都拿到了不错的offer,我也有想过如果是全聚德我是否还有重来一遍的勇气

这种心态让我在收到offer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有种我是偷了别人的录取的感觉,因为一路走下来闪光之处真是乏善可陈,许多标化活动准备的节奏也远远落后于前30学生该有的水平。

唯独在复盘之后,我才能发现,其实对于美本申请,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一份执着的热爱,并用它闯出一点成绩来了——再微小的事件,哪怕是写写同人文也没关系——它也有极大的可能让招生官停住他们流转的目光。

(申请季结束后打算用我的PS里写到的心路历程做一个手书)

尾言

申请季即将落幕,我在重新整理磕磕绊绊走过来的一路的时候,才发现我的运气真是很好,要感谢的人也实在太多。

我是个热血上头就容易不顾一切的理想主义者,这点在我的文书和活动选择里都能时时体现;是我的顾问老师能够时刻冷静地梳理一下我紊乱的思路,指出明确可行的方法来。

我自己学校的外教,尤其是教我美国历史和Lang的两位外教也给了我极大的帮助,申请季开始的时候我几乎是天天缠着他们问问题磨文书,学校里问完微信上接着问,折腾到十一二点都有,而我当时出了录取结果我的美国历史外教也是第一个跑来向我祝贺的,我除了一遍遍道谢之外实在是无以为报。

我的妈妈也是在我的任何决定上都是无条件支持,虽然我们家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老一辈人颇有些视赴美学习为妖鬼蛇神的倾向,但她永远相信我有权利,而且有能力做一切事情

最后再说给大家的建议:首先,标化是永远的神。我高一的时候听了太多什么虽然标化不怎么样但文书写的很好很动感情,打动了招生官什么的;也听到了很多说托福SAT是才是最基本的,AP就是用来省学分的说法,导致我在AP上一直不够重视。

直到今年高三申请结束前才把想考的5门AP都报了,寒假也报了TD的课(顺便吹吹统计的边梓茜老师!我老文科生了,一涉及到计算直接大脑当机,老师带东北味儿的讲解直接拯救了摇摇欲坠的统计,学校里AP课的GPA也从B拉到A了)也算是一个延迟的补救措施吧。

标化决定学校的档位,文书决定同等档位的学校去哪一个。虽然不能同时全部一把抓,但至少双线并行的练习是应当做到的。

然后,一定要利用好现有的资源。我其实有过很多机会可以抓住,比如SAT我第一次报本来定在12月的,因为老觉得信心不足就改成了3月的,结果被疫情冲掉了。如果12月我能出个1400左右说不定标化成绩都会好看一些。

还有因为身在国际部,我身边的同学其实都在活跃地组织一些活动,包括学生会的,校园电视台的,以及CTB哈佛峰会等等活动,但我不是感觉自己得不了奖就是感觉活动水分太大都给拒了,结果最后申请前对着干巴巴的活动列表干着急,还好那个流动儿童调研活动拉了我一把。所以,do not throw away your shot.虽然精挑细选活动也不错,但有的时机过去了就真的过去了,值得参与的还是尽量参与

最后一点就是,在内卷日益严重的今天,作为二线城市刚刚发展起来的国际部的学生,压力确实非常大。仿佛头上压着整整一个阶级,各方面能力都差出一大截,意识到这点的我比当初高一时虽然成绩拉垮但是什么也不懂整天乐呵呵的时候更痛苦。

但是再自我批评,事实是改变不掉的。美本申请相当玄学,但总体来说它看的是每个人身上跳出来的一个点,哪怕重重文件里呈现出来的面孔模糊,这个点也会闪闪发光。于我而言是写作,但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这个小光点,去一步步扩张点亮它。既然不知道要做到什么程度才能被招生官青睐,那就做到最好。

我知道自己far from perfect,我也知道在今年兵荒马乱的申请季里有太多意难平和求不得,有太多的彷徨和意外,让我也要时刻怀疑WFU的这个馅饼是不是砸错人了。

可是我切实地相信我的笔能wrote my way out,我在黑夜里天光里整夜整天地敲键盘写我的作品我对世俗的见解,每一个字都是证明。相信每一位同学都能找到自己的这一份执着的热情的小小火苗,看好它,走下去,一定能等到云破雾散,窥见天光的那一瞬间

推荐阅读

👉留学生各各都是潜在戏精,这份《留学生戏精报告》为你一一揭秘

👉后申请季没事做,不如提前学习大学课程!TD准备了500+大学教材,免费下载

👉厚朴优学的申请怎么样?TD全程申请体验日,免费感受TD申请服务!名额有限先到先得

👉Test Optional政策下,美国大学录取学生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做申请规划?

👉2021年美国大学/英国大学地图更新,精准位置+申请核心数据,免费下载领取!

 


2024最新美国/英国大学地图免费领取!

覆盖美国综合大学TOP100、文理学院TOP60和英国大学TOP30

精准标注位置,涵盖学校核心录取数据

添加客服并发送关键字「地图」

即可免费领取印刷级高清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