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对于选校的标准逐渐明确,选校的范围也不再受限于大家耳熟能详的少数大U,文理学院也颇受同学和家长的青睐。然而绝大多数人对于文理学院的理解仅止步于“小而美”,对于其他了解其实很有限。

我们邀请了TD神选校的嘉宾,卡尔顿学院的2021er Skylar学姐。本文系讲座内容回顾,Skylar学姐将以卡尔顿学院为例,从教学、生活、申请的角度全面为你揭开文理学院的神秘面纱。

本文主要涉及的点有三个:

文理学院和大U的区别

文理学院的真实面貌到底是怎么样的?到底什么样的人才适合文理学院?选择文理学院的利弊分别在哪里?

文理学院两年的生活体验

小村子里会不会夜夜笙歌?社交压力到底有多大?娱乐和社团是不是没什么选择空间?

申请注意事项

如果分数不高我还能申请top20的文理学院吗?文理申请的侧重点在哪里?小学校被defer或者wl还需要争取吗?

以下是正文部分:

自我介绍

卡尔顿2021,二线城市普高

ED2 defer录取

大家好,我来自 Carleton College ,2021届,目前是 Psychology Major 和 Music Performance Minor 。我的高中是在一个二线/新一线城市的普高,申请阶段有一个比较靠谱的升学指导,少走了一些弯路,录取结果比较满意。

我是ED2申请了卡尔顿学院,被defer,在RD阶段被最终录取。因为我的申请季过去比较久了,我对于申请的了解一定不如今年或者去年刚刚完成申请的同学,所以今天主要讲的内容想focus在以一个在校生的角度来给大家讲一讲文理学院的真实情况,以及讲一讲我在文理学院两年的生活经验。

文理和大U的区别

仅有本科,教授更专注于教学,课堂规模小

首先我来讲一下文理和大U的区别。文理学院最大的一个特点之一就是,一般都是只有本科,没有研究生或者博士。在这样的环境下,教授的主要任务不是做项目,而是教学。

课程一般不会像一些大U一样直接分为lecture和discussion两种,教授根据自己的喜好,可能会把lecture和discussion分在不同的课程时间里,比如周一周三讲课,周五discussion这样,也有些教授喜欢半节课lecture半节课discussion之类的,所有的课都是教授亲自来上,不存在研究生或者博士生来讲课或lead discussion的情况。

文理学院的课堂规模也很小,在一个2000人左右规模的学校里,大多数入门的100级课程规模都在三十到四十人左右,进阶的200级课程规模都在二十人左右,高级的300级seminar课程规模在十到十五人左右,一些冷门一点的专业甚至只有个位数的人一起上课。

不同size的文理学院可能在这上面有一些变化,但总体上是这个概念。这样的课堂规模带来最有利的一点就是,参与度高,以及教授更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调整进度。我大一第一学期上一门微积分的时候,这通常是非常热门的一门课,课上也就三十多个人,大家没听懂的地方可以随时提问,教授会根据情况加快或放慢讲课进度。

research教授亲自带,而非研究生或者博士

同样,校内的research也是直接跟着教授做。因为学校只有本科生,所有的research机会实际上对大一到大四所有的学生都是开放的。

我自己是大二的冬天开始跟教授做research,预计大三结束这个项目,顺利的话会跟教授一起发paper。因为教授知道大多数学生进入大学之前都没有research经验,很多项目会开设一些比较简单的position,让大一的学生参与其中。教授亲自带research也能让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科研的方法,以及更准确地去判断自己到底是否适合搞科研。

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各个领域有要求

要求的领域分得比大U的通识课程更细一点

了解各个领域,更适应多样化的工作或环境

更强调学术自由

快速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为不可知的事件做好准备(校友故事举例)

文理学院另外一个特色就是强调博雅教育。博雅教育的目的不是给学生一种专业技能,而是通过我东抓抓西抓抓什么都学习一点,培养一种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的人格,或者说发展一种丰富的健康的人性。

经授权,引用卡尔顿的一位学长的话,他也是唯理中国Veritas China的创办人之一,他说:“我个人认为博雅教育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教育体系,一个是从它的教育目标来谈,不以职业导向的技能提高为目的,而是以培养全面的素养和人格的塑造为目的。另一个就是从它的课程设置来谈,以交叉学科训练和严苛的阅读/写作训练为精髓,这个课程设置也是与塑造全面人格的教育目的相辅相成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大U也在强调博雅教育和通识课程,但文理学院所要求的通识课程划分会更细,对于阅读写作的要求会更高,要求涉及到的专业范围会更广。同时,在各个专业之间的快速切换,也是在培养学生的快速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这些能力无论在国内外的职场里,都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博雅教育,想再和大家分享一个例子。大一我在学校career center sign up了一个和校友一对一交流30分钟的机会,对方是南亚人,毕业多年,目前是某知名企业高管。我问他,作为一个国际生,文理学院的经历对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他想了想,跟我讲了一个小故事。

他是个理科生,经济专业,大三的时候他选了一门教育学来满足一个课程要求,上着觉得竟然挺有意思,后来就又去上了两门教育学的课。本来这个经历过去就过去了,但去年他遇到一个大客户,在闲聊中得知对方女儿是学教育学的,他便靠自己曾经接触过的相关知识,和对方聊起了教育学这个专业,两人相谈甚欢,最后达成了合作。

这个听起来十分鸡汤的故事,其实让我再一次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不一定马上有用马上变现,但将来突然用到的时候,你就会感谢曾经的自己。

选专业晚;不分学院

选专业晚,double major甚至triple都很方便;不分学院,跨专业选择方便。

回到文理学院与大U的区别上,因为追求博雅教育,学校会希望大家尽可能去尝试不同专业,再决定自己要选什么。不同于大U,无论你申请的时候填了什么专业,入学之后都是没有专业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才需要declare major,每个文理学院declare major的时间上可能会有所不同,大部分是在大二。

因为不分学院,跨专业的选择是非常方便的,所有课程都不会设置只有该专业的人才能上,只会有prerequisite,只要你上过课程要求的内容,或者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就可以上。你只要上过要求的课,甚至可以选不是你专业的一个三百级的seminar去上。也因为这样,major加minor、double major、甚至triple major,只要上得完课,都是没有问题的。

拿我自己举个例子,因为我上大学之前完全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大学前两年就去尝试了将近十个专业,从数学计算机经济、到历史心理生物、再到电影舞蹈音乐studio art,玩了个遍,最后大二的第三个学期declare了心理专业和音乐表演辅修。

专业与选择

少见职业导向型的专业,出来大多数人选择读研或直博。

排名靠前的LAC在grad school的名声会很好(弥补GPA低的问题)。正是因为一般的文理学院都没什么职业导向型的专业,所以你不太能见到比如business、financial、data science、engineering、pre-med等这样的专业,能提供的专业帮助也是比较有限的。

但因为追求文理教育的同时,大家也不得不考虑职业需求,各个文理学院也越来越多地在提供一些专业的track上的指导,比如说会告诉你如果你之后grad school要学医学,你在本科阶段最好上哪些课,选择哪个专业。

如果毕业之后选择继续读grad school,排名靠前的文理学院其实是非常有竞争力的,grad school也会很喜欢招收综合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因为在本科阶段的research机会比较多,在清楚地了解自己想做更多科研的学生里,直博也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选择。

人口数量

人少,比小型University人更少,规模一般在2000人左右。

选择没有那么丰富,但也足够

和教授同学staff关系紧密

校友关系网紧密

然后来说一下文理的规模以及相关的一些问题。文理学院的学生规模一般在2000人左右,也有一些甚至在1000人以内。课程的选择、社团的选择,都不会有大U这么多,但因为人数总量少,我身在其中的体验其实是“也够了”。在社团上,如果没有自己心仪的选项,自己来创建也是被鼓励的。选课和社团的在卡尔顿的具体情况我在神选校的圈子里写过,大家可以在文末戳进去看。

我非常喜欢的一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特别是和教授以及学校的staff之间。因为学生数量少,以及教授最重要的任务是教学,课余时间想去找教授聊天是一件非常自由的事情,在office hour之外也可以随意发邮件约时间。

我大一一门舞蹈文化历史课的教授碰巧也是我前两年的advisor,在每学期规定的meeting之外,我们经常会约时间聊天,聊我们各自的生活,像好朋友一样。去年冬假我留在学校工作,我学期内校园工作的老板就邀请我去她家里吃饭,和她以及她老公一起聊电影聊小说,然后陪她女儿一起玩。当然,关系紧密这一点很多师生比比较大的学校都是类似的,很多小型的university也在逐步增进教授、staff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文理学院因为规模小,以及不强调职业导向型的专业,在职业发展这一块必定是有所欠缺的。很多大U会举办一些career fair,但是在文理学院里这样的活动其实比较少见,但地理位置比较近并且是联盟的学校会好一些,比如说加州的五校联盟,就会比零零散散在村子里的小学校在这方面有一些优势。

比如说我们这里的话,一年镇上的两个college会联合举办一次career fair,有时候也会在双子城有这样的活动,但是很多人也不会选择翘一天半天的课坐大巴去城里参加。不过文理学院会很强调community的概念,因此通常文理学院的校友网络是比较强的,校友大多都会非常愿意帮助来自这个community的学生或者说后辈。

文理学院的知名度和地理位置的pros and cons

因为规模小,在中美的知名度都相对低一些。

接下来要说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知名度。因为规模小,其实很多文理学院在美国的知名度也不高,特别是在其他州,然后就更不用说在国内了。选择了文理学院之后,可能会需要去面对家长或者亲戚这边的一些压力,很多家长会希望说孩子上的大学是比较有名的,但文理学院一般真的没有办法满足他们的这个需求。

同时,假期回来实习或者毕业直接想要回国工作,公司可能不认识甚至不会去查你这个学校是个怎样的学校,可能就只会当成一个没听过名字的国外二流学校来对待,当然,你的个人实力自然是更重要的。这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的确文理学院的教育小而精,但没名气也是真的。

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认清,除去所谓的名校光环,我们到底有多想接受这样的教育。没有知名度,你是否还愿意去这样一个小学校接受教育。你追求的到底是小而精的教育,还是学校的牌子。

地理位置大多数比较偏

安静,适合学习,但是找工作找美食方面肯定有欠缺。

然后来说下地理位置,文理学院大多都在村里,这点其实和很多大U一样。周围可能美食比较少,一定要开车出去才有特别大的餐厅,以及之前说的career fair可能很少,甚至出去面试都要先坐很久大巴再做飞机之类的。如果你又比较想去文理,又比较喜欢大城市的环境,但也没有要追求类似NYU这种城市中心的学校,做school research的时候可以去多看一些在城里、离市中心不远、或者靠近纽约洛杉矶这些大都市的文理学院。

如果你喜欢比较安静、民风淳朴的环境的话,小镇其实还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相对村里的大U,文理学院因为占地小,校园集中,所在的小镇一般不会是个大学村,生活上和镇上的居民既有一定的距离,又在某种程度上生活在一起,在校园里不会经常看到镇上的人,但去镇上的咖啡厅喝咖啡或者去超市买东西时候又会觉得自己和他们生活在一起。

我最喜欢的感觉就是周末早上去咖啡厅的路上,碰到遛狗的小镇居民,然后互相说早上好,以及小镇上的人会经常来学校的艺术中心看演出之类的。

气候恶劣的地方到底要不要选?

人生里不一样的经历,别人能过来你也能过来

提前问清楚学长学姐,做好准备措施

竞争力相对小一点

今年结束申请的这届学生里,有一个学弟在几张offer里纠结,他很想来Carleton,但是很担心能不能适应明州的气候。

这个话题其实跟今天的主题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作为一个明州村民我还是想聊一聊,因为明州附近的几个州,包括威斯康星州,冬天都会很冷,不过依然有着大量的中国留学生。其实毕竟有这么多中国人,包括了一大批南方人,都在这个区域内挺过来了,所以我最开始的一个观点就是,只要不是身体有什么大问题,别人能过来你也能过来。

最重要的是提前问清楚学校的学长学姐,做好相应的准备措施。在经历了两个冬天之后,我其实觉得挺开心的,特别是过去的冬天我们经历了一次零下五十度的气温,我就觉得我的人生里有了一段非常不一样的经历。而且实际上很多人会对地理气候问题望而却步,就舍弃了优异的学术环境,正是因为申请的人少了,竞争力也就小了一些。

生活

四年可住校可吃食堂

然后我们来谈一谈生活方面的事情。因为人少,文理学院一般都设有足够量的宿舍,开设食堂,大家懒得找房子的话可以四年都吃住在学校里,毕竟住出去要费好一番功夫找房子,要考虑假期转租、水电费之类的,不少村里的老房子出了问题好久才会有人来修,最后折腾半天价格也和住学校宿舍差不多,不过价格这个还是要看学校看地方。

所以像我这种特别懒的人,就会觉得四年都安心住宿舍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但如果你一心想要早点住出去的话,可能需要提前了解清楚学校的住宿规定,比如有些学校是只有大四才可以申请不住学校宿舍的。

校园工作好找

校园工作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不单单是攒一点生活费,也是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在文理学院里,因为抢饭碗的总人口比较少,工作还是比较好找的。

拿Carleton来举例,食堂因为是纯体力活,岗位永远有空缺,各个办公室的助理、图书馆前台、或者助教一类的工作基本还是要靠申请和筛选,但要求都不会特别严格,因为学校也是希望学生通过这些过程去积攒一些经验嘛。

我大一开学之前就申请到了一份艺术中心manager的职位,最后的工作也很简单,有时候去电影院操控台放电影,有时候去剧院做票务小姐姐,有时候在音乐厅门口迎宾之类的。这个工作时间比较少,后来我又申请到了一个音乐图书馆前台的工作,因为这个小图书馆人很少,没人来的时候我就可以写作业,基本就是个赚钱很轻松的活儿。假期里我也做过学校两个办公室的助理,会很忙,但是能学到非常多的东西。

学校办公效率比较高

因为学生少,学校的办公室效率比较高,有问题及时能解决;医务室当天或隔天一般都能约到。

我经常会听我的一些其他学校的朋友吐槽,学校某某办公室效率很低之类的。感觉小学校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每个办公室要处理的东西也没有那么多,每次有事去办公室找他们的时候,一般当场就能解决,不行的话当天都会有update。同样,身体不好要去医务室的话,当天或者第二天一般都能预约到医生,不至于说等太久,等到看到医生自己病都好了。

和其他在村里的学校一样,消费较低

生活上,在村子里其实消费还是比较低的,村里一般就那么几家餐厅,忙起来一学期也没空坐车或者开车去城里吃一次饭,除非你要疯狂网购或者特别喜欢出去吃饭,一般开销不会特别大。这个其实跟在大城市里的消费区别还是比较大的。

社交压力不大

课堂规模小,自然社交,和教授交流机会多。

在社交上因为课堂规模小,课上会经常鼓励discussion,很容易就和别的同学交流起来了,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社交。以及像我之前说过的,和教授以及学校staff的社交是非常简单和自由的,这也是一种重要的良性社交。

我个人的感觉是,因为平常workload很大,其实每天都非常忙,在课堂或课后的社交、以及和教授等人的社交之外,就没有太多的精力再去想要怎么刻意交朋友了,而且因为文理学院里中国人总数也少,中国人圈子很容易非常快速地熟络起来。

而且其实学校里大家平时独来独往是比较平常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安排嘛,不会觉得太孤独之类的。所以总体而言没有太大的社交压力,不是我非要通过某些方法,特别是我不喜欢方法,去交朋友,不然我日子就不好过。

那么再说到大家可能会比较关心的开party的问题,party是一定有的,每个学校也是肯定都有的,美国人周五晚上是不可能不开party的。我和很多文理学院的朋友聊过,他们都觉得参不参加party并不太影响你的社交,别人也不会因为你参不参加party而来judge你。

文理学院总体上讲夜夜笙歌的频率会比很多规模非常大的大U低一些,毕竟学生总数小,加上文理的学生总体而言会更偏学术一点。所以总体而言,如果你不想参加party,那我认为是不会受到负面影响的,如果你想参加party,那也绝对有这个机会。

申请注意事项

展现自己的多样化,举例自己的文书。

虽然我距离我自己的申请已经两年多了,但是在这方面还是可以给学弟学妹提个醒的。文理学院强调的是一种综合性教育,那你更要体现出的是你的综合性能力。也就是说,你要体现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尝试过,然后在某些领域,还有比较深的研究或者比较多的经历。

因为申请的总数少,文理学院的招生过程还是会比较注重文书的,分数线是个比较被弱化的概念。

我当时的分数是老SAT2160,对应新SAT大概1490-1500的分数,然后托福是109。这个分数其实不要说申请前十前五的学校了,申请前30的学校看起来都是非常平庸的一个分数。当时我其实很没有把握,但因为很喜欢Carleton,我还是在ed2申请了,最后到学校发现,这一届中国人里面分数跟我差不多其实也不少,但大家真的都是那种各有特色的学生。

所以我觉得如果你分数平平,但是有比较喜欢的文理学院,也觉得自己和学校的气场还比较符合,那你去看看这个学校的均分,如果没有差太多,那就拼一下,好好写文书,给自己一个做梦的机会吧。

之前有说到过,我是ed2被defer的,我觉得有可能就是文书和分数都没有太出彩,然后我就花了非常多精力去写了一封love letter,讲我递交申请之后做的事情。

我讲我在研究某某导演的作品,从电影再讲到一个中国武术,再讲到我和老爷爷老奶奶们一起打太极的体会,再联系到学校的一个包容性,总之就是把学校的特点往自己做的事情里套,然后形成一套比较连贯的逻辑,然后最惊喜的是发过去隔了没多久,招生官就回我邮件了,让我继续等消息,最后我在rd收到了录取。

所以我觉得因为学校小嘛,你更应该认真地对待每一次可能的机会,就算被wl或者defer,都要努力去争取,去展现你的爱和真诚,去展现你对那么小一学校的理解和认同,我个人认为其实还是会提高录取率的。

总结

希望大家现在对文理学院有了一个更加完整和立体的认知。感谢td让我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我的经历和经验,希望在座的各位都能去到理想的学校!

 


2024最新美国/英国大学地图免费领取!

覆盖美国综合大学TOP100、文理学院TOP60和英国大学TOP30

精准标注位置,涵盖学校核心录取数据

添加客服并发送关键字「地图」

即可免费领取印刷级高清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