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大学,坐落于繁华的美国纽约曼哈顿却没有大城市的喧嚣。作为常春藤联盟的一员,哥大是无数学子的梦校。

Y同学初一搬家到美国,初来美国英语基础较差的他,在积极融入校园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政治有着浓厚的兴趣,并通过持续努力得到了在华盛顿为议员“打杂”的工作,工作虽然琐碎,却让Y同学收获良多,他将自己的成长与蜕变写入文书,成功拿到哥大的offer。今天,他想和大家聊聊他的申请故事。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来自上海的Y同学。回想起去年此时,我还在焦急的和家人参观大学校园,不知未来将去向何方,而转眼间,一年后的我已经找到了未来四年的归宿,并且还能够将我的申请经历分享给以后的学弟学妹们。

我是在初一的时候从上海搬到美国东海岸的一个小城市里的,初中和高中都在美国的公立学校度过。我的高中偏向理科,是我州里排名最高的公立学校(全美排名在50左右)。每一年也总会有十来个学生考入排名前二十的名校,基本都是本地白人或者ABC。

这些名校对四年前刚刚适应美国生活的我是望而不及的。谁能知道,四年后的我却幸运的拿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本科ED录取通知。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高中生涯比较曲折但收获充实的历程。

托福/SAT/GPA要多少分?

我们学校的GPA是这样计算的:普通课程4.00,honors 4.50,AP 5.00 。自己最后ED提交上去的GPA是4.35左右。

我因为英文基础差,九年级开始分班都是从普通班开始上的,不像有些同学一进学校就是全honors课程。我当时意识到这个分配对自己是非常不利的,因为honors的同学们可以十年级直接跳AP,而自己却只能从零开始。

于是我在每门课里都尽量发言,把考试考到最好,终于在九年级完成之后进入了全honors的班(这个故事我也在common app提起过,一方面为了解释自己九年级的低落GPA,一方面为了让招生官看到自己的成长)。就算这样我的年级排名也不算非常的名列前茅,只能寻找别的突破口。

我的ACT考了两次,最后提交的是第二次的35分。虽然我拥有考SAT和ACT的选择权。但在尝试了两种考试之后我最后选择了ACT,因为它直白的出题方式和相对较短的考试时间都让我比较满意。虽然跟SAT相比做题时间比较紧凑,但是它的阅读和科学section都比较适合我这种注意力短的人。

以我自己的理解,SAT更加适合各方面学术知识比较深的同学们,因为它的一些阅读篇幅都包含了很详细的专业知识,而这对普通的同学们将会是一个不小的挑战。ACT的话则更适合逻辑能力比较强的同学,因为它的科学section并不要求很深奥的学术知识,而是考验学生们对科学应用的熟悉程度,例如:分析数据,解读科学报表等。

我妈暑假给我报了一个在美国的ACT培训班,也算是强迫我这个懒人去真正学习。学完之后用了一本Princeton Review的书再进行巩固,效果很不错。我在书里highlight了所有要注意的语法,然后在考前翻来覆去的背,让我最后的英语section拿了个满分。

因为我申请大学时就读于美高,所以并没有考托福分数的要求。加上自己是持有绿卡身份的,所以美国大学应该默认了我是有一定英语基础从而不需要参加托福考试。

活动

因为我刚进高中时的概念是想要做一个“well-rounded”的学生,所以我在九年级的时候尝试了很多活动,有跑步也有数学竞赛。可是我对这些活动并没有热情,并且也一直没有做出成绩,所以九年级以后就放弃了它们。

同一时间内,我接触到了美国的一些政治活动和消息。我对政治这个新的概念非常好奇,就在十年级竞选了学生会,成为了学生会的一员。通过为同学们举办活动,联络校方解决问题,我得到了很多新的思路,并且认识到了政治在美国社会的重要性。

对我来说,政治能够为我提供能让我大胆讲述自己意见的平台,而且又可以为我周围的社区创造机会。这个概念是我在国内完全没有接触过的。我当时决定自己接下来参加的活动最好都和政治、领导有关。

有了选择政治的方向,我想接下来强调一下自己高中四年里的课内外活动,因为我相信自己正是因为这些活动才最终脱颖而出的。

校内活动

大概自己参加过含金量最高的校内活动之一就是之前提到的学生会了。因为我们学校普遍竞争都很强烈,在竞选学生会的时候年级里大概是有20个学生争抢12个位置。我们必须通过选举才能正式上任学生会。我为了拉票,自己做出了一段创意竞选视频在全校播放才勉强赢了选举。我知道对于选择的活动必须要有深入的commitment,所以接下来二年都连任了自己的职位。

我在学校的activity fair(社团招募)中又选择了加入模拟联合国和少年政府这两个社团。两个活动的相似之处在于每一个月我们学校都会去参加本地的竞赛,和别的本地高中争夺荣誉。模拟联合国的结构是每一个学生代表一个国家,在本地的竞赛里辩论联合国法案的合理性。

而少年政府则模仿美国的国会结构,由每个学生代表一个美国的议员,在竞赛里讨论联邦法案的可行性,最后再进行投票。

参加模拟联合国和少年政府这两个两个活动塑造了我公开演讲的胆量,把我从一个课内不敢发言的角落学生,渐渐的变成一个面对压力不怯场的人,这对我处理人际关系和未来的大学面试也带来了不少的帮助。有了九年级的教训,我知道面对这两个活动自己一定要有所成绩。所以我每次比赛前都会详细的准备资料,对着镜子练习自己的演讲。

我在第三个模拟联合国竞赛就得到了一个荣誉,倒不是对未来有多大的帮助,而只是对自己选择的路有一种肯定。我在十一年级被选上了少年政府的参议院秘书,一个有领导机会的职位。我在十二年级当上了学校模拟联合国社团的主席,而且帮助我们学校举办了一次成功的竞赛。

校外活动

除了校内的活动,我认为我的亮点在自己参加的课外活动中。我因为在九年级刚刚接触了政治有关活动,心中非常渴望一个课外的机会降临来拓展自己对政治的爱好。正好,我在16年的暑假遇到四年一次的美国总统大选,而且这一次极其的引人瞩目。

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虽然美国每四年选举一次总统,但它同时也会重新选举所有联邦众议员的位置。一位众议员代表了美国的一个区域,而那时我收到了一封来自历史老师的邮件,介绍着一个为我们州众议员竞选实习的机会。我立马回复表示了兴趣,就在一个议员的竞选团队实习了起来。

虽然做的事情看起来不是很有技术含量,只是天天照着一份名单打电话,向选民推荐自己的选手,或者挨家挨户的敲门,做同样的推销。但这个机会真的非常独特,因为没有什么美国高中生会愿意在炎炎夏日下跑去跟别人推销政治候选人。

我通过这次实习学到了很多选举以及政治活动的基本常识,而且发展了很多重要的人际关系。正是通过这些关系,我在十一年级得到了一份去美国首都华盛顿实习的机会,这次是为一个正式的联邦参议员工作。

十一年级的下半学期,我离开了自己的小城,来到了华盛顿。我被安排在了议员的办公室处理后勤:复印文件,接待游客,记录会议。

虽然不是有多重要的工作,我却非常珍惜在华盛顿的时光。这位议员对自己属下非常的好,每天都尽量抽出时间来跟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当得知我明年要考大学的时候,他主动的提出了要帮我写推荐信,我自然是感激不已。

下班后,我和别的实习生住在国会附近的房间里,没有了家人的陪伴,我自己也学会了独立的生活。我的华盛顿经历应该是我这份升学申请的亮点,因为它不但突出了我的独立与特殊性,更是展现了我从学生会以来的自我成长。

选校

因为我当时对自己的升学资质不是很有把握,所以有报考二十所学校的打算。之所以选择了使用ED也是想朝着那些普通人遥不可及的的名校拼一把,努力一下。

我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原因是我访校时它给我带来的良好印象。在参观哥大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它与众不同的地方:虽然它身处纽约市中心,但却丝毫没有城市的喧嚣。它身旁的哈德逊河和中央公园又是那么的平静,美丽。好似哥大与它周围的城市有一个隐形的隔离圈。

哥大的整个校园又都建筑在比路高十米的平台上,看起来非常的气派。走过它著名的low steps (低阶)还可以看到学生们坐在台阶上晒太阳,自由却不散漫。我可能是在踏上校园的一瞬间就爱上了哥大,并且知道这是我理想学校的环境。

虽然很多时候我们在选校的过程中会被他人的意见,网上的数据,以及我们听到的传言而影响,但是对我而言选校的唯一决定点就是它给我带来内心的一种感觉。

在参观哥大的时候,我仿佛能看到自己在未来的四年穿梭于校园,与朋友躺在草地上晒太阳,交流,这种感觉是任何网上排名都替代不了的。虽然我知道自己的感性化选择习惯可能也忽略了一些细节上的信息,可是我就是一个相信自己直觉的人。

除了感觉上的充实,我还很喜欢哥大的教育体系:它的core curriculum(核心课程)里包括了很多哲学,科学,以及文学的必修课,目的是让学生们变成更加完整的学者和思想家。这很适合我对学科多兴趣的特点,也会让我在学习政治的过程中有更全面的基础。

我这里有一个访校小技巧想要告诉大家:最好挑大学上课的时候去参观校园,因为这会让你对该学校的学生生活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看着那些学生们成群结队地走在校园里,你将会熟悉他们的聚集地,学习点,如果你可以想象自己成为他们中的一员,那么你可以认真的考虑是否要报考这个学校。

文书

我的主文书大概是让我最为纠结的申请部分了。虽然在十一年级的暑假就开始构思主题,但却总下不定决心到底写哪个topic。

我的纠结可能来源于自己非常想写从中国移居到美国的变化过程,但又怕这个构思招生官见的太多了,从而让我的文书显得太过平庸,不够亮眼。我在这里要由衷的感激我一位斯坦福的学姐和耶鲁的学长,正是在跟他们交谈过后我确定了自己的的文书方向。

他们告诉我,虽然一个特定的主题可能会被很多的学生用相似的经历来征用,但这并不代表我选择写相同的题目就一定会失败。往往,通过一个新奇的角度来陈述一个比较常用的主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让读者耳目一新。

在他们的鼓励下,我最终选择了还是讲自己移民的故事,但通过一个政治的角度来凸显出我的不同。故事的大意是我刚到美国的时候胆怯于大声讲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但是通过我自己在美国的经历,我渐渐发生了内心的转变,最后才变成了一个大胆发言,充满自信心的学生。

这篇文章我真的是花了很多心血来攥写。前前后后写了三个月,包括两次的重大改版:

第一版的文章在完稿后并没有达到耳目一新的效果,而是显得有些平庸,所以我删除了一半的文章,并引用了一个新的故事来陈述我的主意。

第二版对文章的中心思想做出了一些调整,从而改变了我呈现自己的角度。

我发现在写文书的过程中他人的意见很重要,因为往往当事人在写作的时候会被故事而影响,从而不能以一个客观的态度来评判故事背后的宗旨。当我分享我的初稿给学姐学长看了之后,他们总是能非常精确的告诉我哪些句子需要完善,哪些用词没有得到理想中的效果。

我的“why Columbia”文章融合了自己的华盛顿经历和哥大的政治专业体系。我强调了自己对课外实习的青睐,并提起了哥大在纽约方便的地理位置:联合国只不过在几站的距离之外。我还在学校网站上搜索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对这些机会也稍有提起。总而言之,我让招生官知道了自己是一个会对哥大学生组织做贡献的人,并且对学校做了深度的研究。

校友面试

我其实特别喜欢校友面试的机会,因为我比较喜欢和别人交谈。

我大概在去年十月份左右收到了这位校友的email,他问我有没有时间来约一个电话面试。我说好,我们就把时间约在了星期六的早上九点。我在面试前搜索了一下这位校友,发现他虽然只有二十来岁,但在哥大本科毕业之后上了哈佛商学院,现在在沃尔玛集团做高管。我对他的资历感到有些惊讶,但是下定了决心要展现自己。

这位校友说话非常的和气,也让我一开始紧张的情绪有所舒缓。他没有问什么特别难的问题,那些“why school”和“tell me about your self”问题我也早做了准备,所以整个面试没有什么意外。

我告诉了他自己从中国到美国的学习适应过程,他也有些感同身受,或许是因为他有过类似经历。我还向他解释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过去参加过的政治活动,他听得非常认真。最后,他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问他一些对于学校的问题。我详细的问了他在哥大的经历,最后友好地结束了面试。

心得

说了那么多 ,我觉得自己的高中之路虽然有心酸但更多的是个人的成长和内心的收获。现在回头,我很庆幸当初的自己有勇气向陌生的政治界给予了自己的尝试,从而获得了接下来的那么多机会。

如果我能回到高中的起点,我会告诉当时的自己:不要把过多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尽量的珍惜和享受高中的美好时光。从校园舞会到夜间电影放送,这些高中经历对于现在的我只是过往的回忆,我多么希望自己能在这些过去的活动里多投入一点感情和参与。毕竟,以后还有大把的时间学习。

就在大学申请的经历上而言,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任何结果保持一个平常心。不要把过多的希望都寄托于一个学校或者一个录取上,时常告诉自己:不管这个学校的结果如何,我总会找到一个适合并属于我的大学。

在大学申请过程中,很多的方面都有幸运和随机的因素在内,所以不要把拒绝看得太认真,这样只会增添给自己的烦恼。

另外,升学季是一个非常高压力的环境,无论是对父母还是对报考者们。有些时候你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跟父母不开心,但归根结底,他们只是为了你好,希望你有一个成功的未来。所以对他们好一点,毕竟,他们也为你牺牲了不少。

最后我想祝各位好运,幸福的终点就在几个月的未来后等着你,不过现在你最好还是再回去修改一下自己的主文书。:)

 


2024最新美国/英国大学地图免费领取!

覆盖美国综合大学TOP100、文理学院TOP60和英国大学TOP30

精准标注位置,涵盖学校核心录取数据

添加客服并发送关键字「地图」

即可免费领取印刷级高清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