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问TD最宝贵的资源是什么,那一定是我们镶满金边的人才库。每次翻看花名册,都会禁不住赞叹老师们出类拔萃的背景和精彩纷呈的履历: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清华大学,博物馆专业、金融街精英……我们总是忍不住好奇,这些优秀的老师都经历过哪些有趣的故事?又是怎么加入TD的呢?本期,我们特意邀请到几位学霸老师,在百忙之中,和我们深入地聊一聊他们加入TD的小故事。

刚去美国上大学的时候,欣洁一度以为自己会成为一位优秀的程序员,荣耀回归,大厂内卷。而欣洁也确实是这样努力的:java、c++、统计和算法等基础课上了一遍,还差一节课就可以完成minor了。

然而,欣洁随便选修的艺术史却改变了她的专业走向。这门为美而生、向美而死的,带些浪(烧)漫(钱)色彩的学科深深的吸引了欣洁。就这样,欣洁的电脑屏幕不再闪烁悦动的代码,而是一幅幅艺术作品。

毕业后,欣洁成功进入全美top10的芝加哥大学深造,在自己钟爱的学术圈子里几经打滚。对于自己和学术的关系,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最初欣洁对学术很感兴趣,但后来发现其实学术圈是一个很小的圈子,虽然会研究一些高深的问题,也会写一些文章,但这些对欣洁来说更像是孤芳自赏——用心做的内容,被人完整读完的概率实在太低了。欣洁更希望自己能够产生一些实际价值去帮助一个社群变得更好,让自己受到的教育能够转化为被更多人理解和吸收的声音。由此,教育成了欣洁的新方向。

在完成研究生学业后,欣洁毅然回国了。并且应聘入职了TD,成为了一名教授AP艺术史、写作竞赛、申请文书的老师。

说来也巧,欣洁在众多公司中选择TD的原因也很简单,当时投了近50封简历,只有TD比较迅速和及时的回复了她。并且后续的所有问题都会被认真反馈。并且最重要的是,她拿到了一份对应届毕业生来说十分丰厚的工资。于是,欣洁就这样开启了她的第一份正职工作。

欣洁的第一个工作任务是文书修改,对欣洁来说,她面对的用户更像是多年前的自己,有好的故事,但思路比较混乱,需要从活动开始逐一梳理、发掘亮点,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欣洁在上学期间所有的学术能力,都可以直接帮助到她的用户,并且这种付出很快在后面的申请季得到了回报——Top30的offer。

欣洁觉得,送一个聪明努力的中国孩子进入美国高等学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在提升中国在国际的影响力。并且能让能力很强的孩子进入更好的环境,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后来,欣洁在TD做了更多的工作,AP艺术史、国际级的写作竞赛授课,超强的学习能力让她迅速成为了备受欢迎的老师。而经过2年的努力,欣洁已经得到了一个新的机会,以管理者的身份继续探索自己的发展方向。

在TD,欣洁也认识了更多同样神奇的学霸同事们。我们也跟着欣洁,看看这些神奇学霸成为老师的经历。

从博物馆专业到AP历史老师,工作换了,内核没变

@小博:我本科历史专业,研究生在美国读博物馆学硕士。毕业后,我很顺利的从事了几份和博物馆相关的工作,策划过多次历史作品展、参与博物馆纪录片制作等等。但真正让我感受到强烈成就感和价值感的工作,是成为一名AP历史老师。

转行的想法,源自一个无意中的观察。当时我在纽约做博物馆解说,每天会给无数人讲解博物馆藏品背后的历史故事。很多人会惊讶于一些精美文物的做工,感慨古人的美学造诣,但有些相对破旧的文物却乏人问津。

我曾经无意中到达过一处历史遗迹,但因为不了解背后的历史故事,导致看着那些残垣断壁毫无感觉,而如今了解后再回看那些光景,已经能够想象那些残破背后的兵戈扰攘,心境截然不同。

同时我发现,在给孩子讲解时,我能获得最积极的反馈。他们不会在乎那些物件是华贵宝石还是土片瓦砾。听完这些历史故事,我能在他们的眼睛里看到光,那是好奇心驱使下强烈求知欲散发的光。

这种观察也让我内心更加笃定:我不单纯研究历史,而是传递历史,我希望历史能够最立体、有画面感地传递给渴望了解它的人。

因此,我萌生了去做一个历史老师的想法。

后来,我进入TD成为一名AP历史老师,很快我就感受到一种“使命感”——我希望能够结合我所知道的内容,让课堂内容变得更生动,并且能让学生从不同种文化的思维去看待历史。

比如在教美国历史的时候,在固有知识点传授的过程中,我还会尝试拓宽他们见解。因为未来他们大概率是会去美国上学的,我会帮助他们不仅从知识点的角度去看待历史,也会从美国人对历史的看法的角度去讲解,经历了这种跨文化的历史思考,无论是对于英文写作、融入美国大学生活都是很有帮助的。

同时,我还会结合自己在中国、美国的一些博物馆相关的经历,去有画面感地给他们讲解历史。让学生在上我的课的时候,能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以后他去到那个地方,就能够立刻回忆到这些知识,那么这些知识点就不只是体现在AP5分上,而是会内化成学生自己的学识。这样的知识传递,让我找到了比以前策划一场展览更大的成就感。

小学给玩具上课的时候,我就感觉自己应该是个老师

@小艾:回想起来,我应该就是那种“天生的老师”吧。从小开始,每天下课,我回家后都会用新学到的知识给我的玩偶讲一堂课,完全模仿一个老师的姿态,还会设置留作业和提问环节。虽然最后没把玩偶教会,但一来一回,学到的知识都死死刻在了我的脑子里。掌握了这个技能,在学习这方面,我基本算是一路通畅,同学找我请教,我也会当成是一场“授课”,并且也开始琢磨,怎么能自己明白的同时,也把别人教明白。

2017年5月,我从宾夕法尼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2年,刚刚结束了第3份教师工作,开始新一轮的寻寻觅觅。某一天,我心血来潮在很少用到的一个平台更新了简历,几小时过后,刚刚注册了该平台的TD创始人就刷到了我。几条微信消息之后,两个爽快人就约好了午餐。

随后的午餐中,说的话都很“扎实”,没有水分没有花里胡哨。我通过对话总结出了的我想听到的内容:

1. 在这里的沟通成本会很低,可以专注于做事;
2. 在这里可以做我喜欢做的事情。

这两个原因可以概括我为什么离开之前的工作。这顿饭两天之后,我就成了TD的一员,并在最快的时间接手了托福、SAT的课程,同时也可以在和一群志趣相投的同事们,在自己教研海洋里徜徉,帮助更多的学生。

我和TD的故事的开端很美好,到现在为止的结局也很happy。但是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度过了为期六个月的蜜月之后,公司开始迅速发展,我挥泪告别了我理想中的(员工两只手都能数得过来的)小而美,在挣扎中迎接公司的茁壮成长和我的角色变化。

我度过一段时间的低沉期,但是,与之前的经历不同的是,在TD,我居然在尝试几个不同的角色之后再次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并且,我的蜕变不是一个人完成的。在一共不到20人的公司,从上到下有一半人都在我的挣扎期提供了宝贵的帮助。在我自认为已经拥有稳如老狗的心态的今天,我依旧记得那些帮助过我的人儿们。

四年快过去了,回头看看,我自己看似没什么改变,其实变了很多。我做的事情和三年前差不多,但是更专业,更可靠,更实际。

而公司,看似变了很多,其实什么都没变。公司的人口增加了,从刚入职的20人不到,上涨到100+人,办公室变高端了,结构变“正规了”。但是我在这里依旧能够专注做事,依旧在做我喜欢做的事情。TD依旧是那个只要认真做事就不会被亏待的地方。真好~

退出金融街,当老师的滋味竟该死的美味

@洛克:12年级,我DIY美本进入了波士顿学院卡洛商学院,自此我便开始了和金融打交道日子,实习期我尝试了美国创业公司、金融公司、地产公司,以及中国的头部互联网公司。毕业之后,我依然延续之前的道路,继续在金融圈光鲜但疲惫地打滚。

换工作的契机,是来源于在忙如陀螺搬连轴转的生活中,思考自己的追求与生活方式。

就和决定出国一样,换一个行业以及团队是的一个重要改变的决定。我是一个主动拥抱改变的人。在知乎收藏夹里,有一句一直很喜欢的话是“人的生活就像投资品价值一样,是存在均值回归的。那个均值,就是你内心最深处的冲动,是你真正的欲望,是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和TD的结缘来自于一篇美本文书修改。时隔多年再看文书,我可以回想到自己高三阶段在美国住家的房间里的场景,同时也发现自己在经历本科以及全职工作后有很多话想帮学生说出来。

尽管我原本的职业方向还是传统的金融以及咨询领域,但是留学这件事从决定出国开始就开启了人生颇有分量的一个篇章。

加入TD成为申请导师后,我从美高到美本的经验全部都派上了用场,但我并不会让同学只复刻我的经验,而是陪着他一起,看到自己身上更多的可能性,找到那个他身上和梦校最契合的闪光点。

当我指导的第一个学生拿到美本Top20录取的那天,我高兴到仿佛收到offer的人是自己,成就感爆棚,那一刻我知道,我的选择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