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小说阅读似乎变难了。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哭诉小说的难度在增加,读完简直“不知所云”。怎么样才能看懂文章?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考生会遇到如下的难题:

1. 无法立刻“入戏”——抓不住开头给出的重要细节信息

2. 看完后无法正确概括文章的主题或大致情节——文章结构混沌

3. 个别段落描写抽象——修辞性语言和写作手法无法正确解读

4. 太多人记不住——人物关系混乱

5. 人物情感态度不明确——没有抓住人物内心活动的正面与侧面描写

能清楚描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而接下来就是要对症下药,寻求解决之道。接下来我们就第一个问题,探讨一下如何立刻“入戏”,在开篇就能无往而不利。

小说是第一篇阅读,怎么开个好头,让阅读体验更加顺畅,对考生信心的提升至关重要。一个故事的开头往往不能让读者立刻会意,就像我们看一部电影,导演和编剧对出场人物也不会立刻就面面俱到地进行介绍,但是观众会在细节中捕捉到人物身份、性格和背景出身等等隐含信息的蛛丝马迹。

比如这段时间上映的电影《中国机长》,开头有张涵予从早起到出门的日常镜头,细心的观众会发现洗澡这一段给了超长镜头,其实是机长的日常自我训练之一,在后来飞机遭遇事故时这种憋气练习就派上了用场。一个“老练”的观影人一定会意识到这个细节安排一定有其用意,从而将这一细节和之后的情节做出合理的联系和解读。

阅读一篇小说也具有相似的体验。作者在开头段的描写相当于给了读者一个开场镜头,我们能从中提炼出些什么,带着怎样的觉察继续往下进行,也决定了在有限的“观影时间”内,能否正确理解这篇小说,在“离场”时能否正确作答的关键。

在《如何阅读一本小说》一书中,作者托马斯·福斯特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百年孤独》的第一句:“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想起父亲带他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我们阅读这本小说时需要了解的所有事情,几乎都出现在第一句里。它确定了小说主写的那个家族,以及由行刑队所表明的那个动荡年代。他强调了神奇的力量,不是用名词冰块,而是用动词“见识”,这个动词暗示着,对一个孩子来说,冰块这样东西时多么神奇,而我们马上会知道,他生活在还没有通电的赤道国家哥伦比亚。

我们还知道小说将会用哪种口吻讲述故事,它将如何安排信息,选择哪些字词—接下来的两段,会告知我们更多内容。

不仅如此,托马斯·福斯特列举出了小说在第一页甚至第一段能告知我们的信息(对原文稍作整合和删减):

1. 文体。长句还是短句?简单还是繁复?匆忙还是悠闲?有多少修饰语—形容词副词等等?

2. 腔调。每部小说都有自己的腔调。它是忧伤的,就事论事的,还是讥讽的?

3. 情绪。这和腔调有点相似,但并不完全相同。前者表示语调听起来如何,后者表示它对自己的叙事有何感觉。

4. 措辞。这部小说使用了哪一类词语?它们是寻常的,还是罕见的?是易读的,还是晦涩的?

5. 视角,叙述的在场,叙述的态度。比如在《老人与海》中:“他是个老人,独自一人在小船里,在湾流捕鱼。已经八十四天了,他没有捕到一条。”这个声音先得淡漠,不参与,也不夹杂情绪。

6. 时间框架。所有这些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是当代还是很久以前?我们怎么去搞清楚?

7. 地点&主题

这里展开谈谈创作者的叙述角度(perspective),在SAT考试中会有这样一类题型:

The narrator of the passage is best described as…问的是叙述者是站在何种角度上展开这部/篇小说的。我们对视角进行归类:

1. 第三人称全知叙述。这是一个“上帝视角”,叙述者知道每个人的想法和行为,但是Ta却存在于故事之外。SAT的多人物类型小说中,很多采取这类视角。比如2017.11北美对小说Middlemarch的节选,分别展现了男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2. 第三人称限制叙述。跟全知叙述者一样,这个叙述者也是局外人,但是却是故事中主要角色的声音,是一个相对片面的观察。SAT的单一人物类型小说中,大多采取这类视角。比如2019年5月北美的小说The Master,描写美国小说家Henry James的经历和内心世界。

3. 第三人称客观叙述。叙述者在局外观察所有的事情,因此只能对人物内心生活给出外在暗示。这类视角在考试时并不多见,这种类型无疑会增加文章和题目的难度,因为考生需要做到从人物的话语和叙述者的旁白中识别重要信息,而并不是体现在相对直接的人物内心活动中。典型代表是2019.8北美的小说Dance of the Happy Shades, 节选段中大部分都是对人物对话的再现,叙述者通过客观叙述从侧面展现各个人物的性格。

带着这些对小说开头的基本认知,我们来分析一下2019.10亚太真题中的这篇小说: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的导言部分(如果有的话)是非常重要的,它会为我们提供这篇小说所必须要了解的背景或者梗概。这篇小说只介绍了作者和选段出处,没有可以获取的信息,暂且不论。

我们看小说的第一段:

Of course1 Polly had been introduced to Art2 as an infant3. Of course the local school provided her—indiscriminately, as it did all children—with paint and clay and crayons, and she had made, as all children make, representations of her home and family—triangular-shaped father and mother holding hands4, box-shaped brother in outsized shorts standing apart—as well as of daisies in a vase, and even a lopsided teacup or two, each of them intensely satisfying for a day or two, then desperately unsatisfying5 thereafter.

段落解析:

1. Of course—腔调:在科学和历史篇章里通常表达作者不赞同但又不会立刻说破的态度,小说中同样适用;

2. Art——主题;

3. as an infant——时间:说明Polly尚在入门阶段;

4. triangular-shaped father and mother holding hand——腔调:三角形的爸爸妈妈手拉手(和站在一旁的盒子形状的弟弟)。哦,这糟糕的艺术。

5. unsatisfying——视角&情绪:叙述者补充道,这样玩可不行,没两天就腻啦。

从第一段中,我们能得知,Polly接受的学校教育是千篇一律的、没有什么新意的艺术课程。叙述者所采取的是第三人称的视角 (但从第一段我们无法准确判断出是全知视角还是限制视角),这也是绝大多数SAT节选小说所采用的叙述角度。

而叙述者在第一段奠定的基调是轻松甚至带着轻微戏谑的语气,作者通过孩子们笔下所画的奇形怪状的家人图像来表现出这种腔调。而最后一句话也为后文Miss Abigail的出场埋下了伏笔。

But what Miss Abigail at the camp introduced her to was Real Art: in her whispery, bubbly, disquieting voice she had urged them to ‘paint your dreams—show me what you dreamed last night’.

小说的第二段开头,情节发生了变化。第二个主人公出场,并带给Polly真正的艺术。(小说的结构化阅读是考生遭遇的第二个问题,我们会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再进行深入探讨)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开篇的第一道题:

In context, the first paragraph (lines 1-11) mainly serves to

A) establish that Polly’s talent for art was evident at an early age.
B) criticize shortcomings the narrator perceives in Polly’s art education at school.
C) set up a contrast between Polly’s earliest experiences with art and her later ones.
D) Emphasiz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narrator’s account of Polly’s art education.

结合第二段的开头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通过第一段的描写成功为Miss Abigail的出场铺平了道路,目的在于突出Miss Abigail所传授给Polly的才是真正的艺术。因此答案选C。

再比如难道万千英雄好汉的一篇,2019年8月北美,出自作家Alice Munro的小说Dance of the Happy Shades. 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开头:

Miss Marsalles is having another party1. (Out of musical integrity, or her heart’s bold yearning for festivity2, she never calls it a recital.) My mother is not an inventive or convincing liar3, and the excuses which occur to her are obviously second-rate. The painters are coming. Friends from Ottawa. Poor Carrie is having her tonsils out. In the end all she can say is: Oh, but won’t all that be too much trouble, now? (注意此处虽然没有标点符号的提示,但考生要识别出是mother找的借口)Now being weighted with several troublesome meanings; you may take your choice4. Now that Miss Marsalles has moved from the brick and frame bungalow on Bank Street, where the last three parties have been rather squashed, to an ever smaller place5—if she has described is correctly—on Bala Street. (Bala Street, where is that?) Or: now that Miss Marsalles’older sister is in bed, following a stroke; now that Miss Marsalles herself—as my mother says, we must face these things—is simply getting too old.

段落解析:

1. party——主题:小说围绕开趴体这一话题展开后面的情节;

2. musical integrity, bold yearning for festivity——腔调/视角:作者此处对Miss Marsalles judge了一番,我们能得到的客观信息是M女士对音乐有种执着,同时又很爱开趴体。很明显, 叙述者对M女士的态度带着一丝戏谑;

3. not an inventive or convincing liar——情绪/措辞/视角:第三人称全知角度,叙述者:妈真的不太会撒谎啊。(捂脸

4. Now…take your choice——视角:第三人称角度。作者怎么看待作者他妈编的这些二流借口的?叙述者:“现在”是什么意思?我给您翻译翻译…一直到这段结束,都是叙述者的吐槽。

5.这里属于第三人称角度陈述的细节。通过叙述者的角度,将M女士的情况展现给读者。也是我们在阅读时需要留心注意的点。

第一段的信息量很大,两个主要人物正面/侧面描写+叙述者怒刷存在感。对考生的确是一个不下小的考验。而在这一段中则对应有3道题目,分别考察了作者的视角(第2题),her mother的特点(第4题)和mother对M女士的party不感兴趣的原因(第5题)。

所以说,读懂读透小说的开头,不仅能让考生“立刻入戏”,而且能够掌握到小说中非常关键的部分,对后面的阅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做题也会更加顺畅,准确率得到很大提升。

之后,我们会就小说的篇章结构进行深入分析,敬请关注。

作者介绍:


2016-2019年历年SAT精校版真题+答案

欢迎扫码添加TD客服微信

并发送关键字「SAT真题」领取

[series id=’393′ title=’TD 网络课程’ limit=’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