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很多成功追求梦校的申请经验分享后,小编鼓起勇气,颤颤巍巍地决定把自己“从入坑到入土”的申请经历也分享一下。

手握1530/112的高标化,还有满分的IB预估分和4门5分的AP,我却没能打好一手好牌,除了UNC/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几乎全军覆没。

在申请季结束之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希望我走的弯路,能从另一个角度,帮助学弟学妹们规划自己的申请季~

基本信息

上海普高国际部
托福:112
SAT:1530
IB预估分:42/42
AP:微观经济 5/微积分BC 5/统计 5/计算机A 5

光看这些漂亮的标化数据,我是万万没有想到申请季会结束得一片惨淡,除了保底校之外,只有UNC向我伸出了橄榄枝。

但是反思过后,我发现,正是由于我一路踏进三个大坑,最后遗憾收场。

至于这三个大坑是什么?接下来我会详细解释~

我与梦校的爱情,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在高中刚开始不久,我在与中介的一次交流中知道了CMU这个排名不算非常高,但学术实力强(特别是理工科),毕业生就业机会也好的宝藏学校

作为一个胸无大志,只想学习当码农,未来找个稳定工作赚钱,也想安心学习不喜欢Party氛围浓重学校的学生,我对CMU怦然心动,那时就基本上决定要ED它了。


高二的寒假,我申请了CMU的Pre-college,并且顺利被录取,于是暑假中在CMU度过了六个星期。在这段时间里,我体验了CMU的两门基础课程,吃遍了当时校内开放的食堂,也在校园周围自主进行探索。认真负责的教授,味道在我看来还不错的食物,还有安全宁静的校园环境,更加坚定了我追求CMU的决心

然而,暑假结束,我参加了我的最后一次托福考试,看到冰冷的“口语23”,我凄凉地发现,可能我与梦校的爱情,还没有真正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没错,CMU的官网上写着:

Carnegie Mellon carefully reviews the sub-scores of each of these exams and considers those candidates with reading, listening, speaking and writing sub-scores of 25or more on TOEFL to be candidates with high levels of English proficiency.

虽然卡梅没明确说小分不到25不能申,但是既然都特意提到了小分,那小分不到的情况下录取的可能性肯定不大了。

现在回想起来,托福就是我美本申请踩的第一个坑。其实我在高一刚开学不久,托福首考就已经有了104,那时看起来前途一片光明,所以我心理上并没有很重视,练习得也不多,到了高三考的最后一次,更是几乎没练习就上考场了,因此刷了好几次分,口语一直没能上25,直接与梦校失之交臂(其实后来RD我又作死去申了哈哈哈,而且还曲线救国申了数学,然而被翠拒……)。

无情的ED,带给我无情拒信

放弃CMU之后,我需要选择一个新的学校ED。由于时间匆忙,这个决定我做得十分草率。看了看US News的综合大学榜单,再看了看CS和数学这两个我意向申请方向的专业排名,根据我的标化成绩筛选完成后,我决定ED康村。

其实我对康奈尔一点也不了解,我没去访过校,没有和就读的学长学姐交流过,甚至在写WhySchool文书之前连官网都没有看过一眼,不过是觉得康村是藤校(同时理工科也不错),录取难度也是藤校中最小的,冲着它的名气去的

结果,康村反手给了我一个难题——它的Supp文书大概是Why School+Why Major,共650字以下。这篇Supp可以说是我整个申请季中写过最长也是最艰难的了,挣扎了一个多星期,我把官网上看到的觉得可以用的信息全都写进去了,才好不容易写够了这么多字。


不过,由于我对康村的了解实在有限,整篇Supp中还是Why Major的内容偏多(60%左右),而且有限Why School的内容没有感情,主要就写了校内有什么课程、研究项目和活动我可以参加。

当然,无情的ED并没有带给我惊喜,先是Defer,后是Reject,ED的宝贵机会就这样被我浪费了(欲哭无泪.jpg)。

入土前的最后一个大坑:文书

在说文书之前,先简单地说一下我做的活动,因为主文书和补充文书的素材,基本上都来自活动。

在高中,我参加过的比赛有科创、CTB、FRC、AMC和IMMC,也拿了几个大大小小的奖。公益的活动也有——参加过短期的贵州支教活动;还有,在参加CTB时,我们小队做的项目是“寻找被遗忘的杰出女性”,主要就是用微信公众号的平台科普一些历史上为社会做出过杰出贡献,但却因为文化等原因被人们遗忘了的女性,在高一比赛结束后,几个队友和我也继续更新公众号,一直持续到高三之前。

这些活动,填到Activity List和Award List中,乍看上去挺光鲜,但是,在思考文书的素材时,我开始意识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活动持续的时间都不长,少则1-2月,最长的也不过从高一开始到高二结束,满打满算也就两年不到,这么短的持续时间,其实是不太能表现出我对某一个方面特别的兴趣的,写进文书,也是缺乏说服力。

其次,我从来都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做活动的,说到底不太用心,导致把活动写进文书后,也显得很“空”,没有真情实感。


还有,很多大学Why School的补充文书,我都写得很无情,从官网上查到点课程和项目就草草写进文书,妄图糊弄招生官。对于保底校来说,这个可能不是个太大的问题,只要能展示出自己真的有看过官网,不写错学校或者项目的名字,录取的可能性还是挺大的。

但是,对于更好一些的学校来说,平庸的文书并不能帮助我在很强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所以我缓缓入土.gif(苦笑)。

申请季中写过的所有文书,UNC的两篇Supp确实算是我写得最用心的了,UNC也是唯一录我的Top30(EA录的),可能冥冥之中一切早有定数。

小小建议

申请季过后我也进行了反思和总结,得出了以下几条建议,大家可以作为参考~

AP和IB

我高中的课程设置比较奇葩,第一年是上高考课程的,然后第二三年才是IB,所以在第一年我利用空闲时间考了四门AP,也算是对AP和IB这两大国际课程体系都有所了解。

我觉得,IBer如果高一比较空的话,也可以选择考几门AP,就我考过的科目来说,微积分AB/BC和微观经济,与IB数学HL和经济的知识点重合度还是挺大的,而且难度相对来说较小,可以打个基础,到高二学IB的时候会轻松一些。

而且,AP科目的选择余地很大,如果意向专业的课程IB学校不能提供,考AP也能证明自己的学术实力~

重视标化,尽早解决

这一点可能大家都已经听得耳朵起茧了,但我还是想要强调一下。很多人都说标化,特别是托福,就是一个对英语能力的测试,随着英语能力的自然提升,分会逐渐上去的。

话确实没错,但是凡是考试,要考到很高的分,一定是需要技巧性的东西,而技巧要靠足够的练习去掌握。到了高三,申请的各种事情都上来了,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经历再去准备标化,考试的状态也不会太好,要刷高分比较困难,再加上SAT遇到恶劣天气和突发事件临时取消的情况不少,尽量还是能早考就早考。

用心做活动

活动的数量其实不需要太多,但一定要坚持并且做“精”,建议大家能把过程中产生的思考都记下来,这样日后文书选材的时候,说不定能从记录中找到很好的素材。

放平心态

申请大学本来就会出现形形色色的结果——有人低分高录,有人手握高标化、好活动和一大把奖状,最终却去了一个对TA的条件来说很一般的学校……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特的,没有人能完全复制另一个人的成功或失败。

所以,面对申请季,警惕“幸存者偏差”,别报侥幸心理,不要根据过来人的案例去揣测太多,而是要认真对待手头的每一件事,力求不给自己留遗憾。

最终,尽量以平和的心态去接受所有的惊喜或遗憾,不过多与他人比较,接下来的路还长,申请只是一个阶段,不管结果如何,未来继续努力~

推荐阅读

👉成功收到UCSD的offer,我在文书、选校策略和中介的选择上做了这些事!-UCSD录取经验分享

👉我为什么选择从UCB/UCLA/MIT/NYU离开?劝你从UIUC/BU/芝加哥大学转学?-吐槽美国大学

👉拿到纽约大学社会学的offer,我在文书和活动上作对了什么事?我的SAT多少分?-NYU本科录取案例分享

👉被梦校UCLA无情拒绝后,我只想说:Transfer见!一次失败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申请经历

 


为了帮助大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课外活动,我们邀请了50位参加过各式课外活动的美本申请同学分享他们的活动体验,包括科研、竞赛、夏校、DIY活动等等。活动体验实录均选自最近一届申请生的亲身经历,从参加活动的初衷、报名方式、准备过程、准备过程中用到的素材,到对申请有何种程度上的帮助等等,全方位呈现申请中所参与活动的方方面面,希望为接下来的申请生提供最有价值的实操帮助。

印刷级电子版免费赠送

请添加客服马甲微信

并发送关键字「活动手册」即可免费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