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对申请能提供多少帮助,取决于它的含金量。但含金量如何判断?公认的高含金量竞赛自然站在巅峰,但支教、图书管理员、社团这些看似普通的活动就真的无法拥有姓名吗?

显然,如果凡事都有标准答案,那美本申请也不会被称为“玄学申请”了。

今天,我们和大家分享常青藤太阳同学的杜克大学申请故事,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很早之前我就想写一篇文章分享自己的申请经验。这件事我从九年级第一次接触“美国大学”这个概念时就在计划列表里了,一路兜兜转转,今天终于可以付诸实施。

想来我拼了命的爬藤,一半是因为学校真的好,另一半就是想满足我“考上名校回来写篇文章讲讲自己的经历”的奇怪虚荣心。如今我成功活过了申请季,当然要立刻写一篇文章给我亲爱的TD了。

现在想想,这就是所谓的不忘初心吧。(小声)

预警:本文包含大量神转折!我好像把自己总结的所有雷区都踩了个遍,却还是成功追梦了,只能说录取这玩意真是玄学(狗头)

自我介绍

学校:美国大华府地区某公立高中

标化:SAT 1530分,ACT 35分,SAT 2 数学/物理/美国历史 780分

学校成绩:Weighted GPA 4.3,年级top 5%,AP 英语语言/美国历史/微积分BC/心理/人文地理/中文/日语 5分

夏校:去过斯坦福的SASI麻醉医学夏校,但没拿到什么推荐信,就拿了一个AHA的Basic Life Support资格证

录取状况:

杜克大学defer→录取
UVA/Smith/威廉玛丽/匹茨堡/BC 录取
哥伦比亚/康奈尔 WL

没有拿得出手的活动,但依旧有我自己的“人设”

我觉得“非典型”是对我高中活动的最好概括。

不,不是非典型肺炎,是非典型活动。其实说白了,就是“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活动”。

  • 我相信性别、种族平等,却没有参与过平权相关的活动;
  • 我在示威和游行高发地区(首都附近)上学,却没有组织甚至没有参加过游行(十年级我们学校有过一次关于禁枪的游行,但热爱学习的我非要留在教室里上化学课就没去);
  • 我兴趣广泛,却没有在学校发起自己的club;
  • 我喜欢科研也参加过科研类的夏校,却没有发表过论文;
  • 我是个亚裔,却没拿过数理化类竞赛的奖项(笑);
  • 我做美术,却没有参与过校报的制作;
  • 我会说中日英三种语言,却没有做过语言tutor或支教;
  • 我想学医学,却没有去医院做过志愿者。

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成就,也没有什么含金量高的活动;但我认为就算没有按照标准的路子走,仍然可以做出一个有趣的灵魂。

  • 我虽然没有加入无数club或参加很多活动,但我十一、十二年级一共学了十二门AP课,种类横跨数理化历史地理政治,并且全部在校内拿到了A的好成绩和AP考试5分,证明了我是真的什么都愿意学;
  • 我虽然没有做过tutor,但我在本地的日本语言学校(学生大多是日本人或日裔)取得了优秀成绩并担任了学生会副会长;
  • 我虽然不做校报,但我是学校美术类俱乐部的负责人之一,在学校里举办过“绘画墙”之类的社区活动;
  • 我虽然没有去医院做志愿者,但我在当地的临终关怀组织做过义工,在那里获得了关于生死、关于医学的感悟。

这些活动看上去乱七八糟且都不“重磅”,但它们很好地形容了我是谁

在我的申请中,我着重塑造的是一个对一切都充满兴趣、并不把自己局限在一个领域的“成长型选手”人设。我的活动体现了我的广泛兴趣,而我的主文书和附加文书则把这些活动串在了一起:我从小就喜欢漫画,为了读漫画去学了日语、为了能画漫画去学了美术、还因为喜欢的漫画去深入了解了历史、神话传说、园艺等知识。

我认为,我的活动虽然和我想上的专业(生物化学/医学)没什么关系,却很好地表现了我愿意探寻、愿意探究自己喜欢事物的特质,为我的“人设”加了不少分。这也许和很多优秀的学长学姐的路子不同 ,但它仍不失为一个好做法。

当然,因为谁也不知道招生官到底在想什么,所以我只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没有什么通用的活动列表,也没有非做不可的魔法活动

只要你的活动可以告诉招生官你是个怎样的学生(就是常说的“人设”),路子野一些也未尝不可。

总结一下,就是活动没有标准的模板或标配可用。同一个方向总有很多岔路,例如美术类,有人做校报,有人做美术tutor,还有人像我一样选择加入学校的美术类俱乐部。

的确,每次读起优秀的学长学姐们的申请经历,都会有种“所有人都发表过科研论文/去过名校夏校/参加过辩论俱乐部/…”的感觉。不可否认,确实有些活动比较热门和有趣;但这不代表所有人都必须做这些事,也不代表不做这些事就没有好学校上。

能做的事那么多,没有必要把自己限定在一个“模板”里。

我个人对于活动的建议

请务必不要为了申请而做活动。我认为招生官是能分辨出哪些是单纯为了一个好看的简历而做的活动的!因此请以“自我提升”为目标,放轻松些,做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吧!

其次和自己的梦想专业有关的活动自然是好的,但什么样子的活动都有它的意义。关键是要把活动作出价值来,作出实际的成果,让招生官看到你在活动中得到的成长。

ED选校:权衡利弊

这个我想划一下重点,因为我自己ED选校就差点翻车。

文书这东西,是越写越熟练、越写越好的。尤其是附加文书,写多了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自己究竟是谁。就我个人而言,我是写到最后几篇文书的时候才整理清楚自己的“人设”,并搞明白如何写出真情实感。

当然,这其中也有我自己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好的缘故。早申期间我完全忘了我参加过多少乱七八糟的活动,就抓着自己做过的生物学研究(因为我报的专业是生物化学)和美术方面的成就不放,丝毫没搞明白自己的成就有多“不值钱”。

是的,我所谓的“生物学研究成果”根本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玩意,就是给一个面向高中生的细菌抗药性实验贡献了一点数据罢了。在学术成就方面,我根本没办法跟发表过论文的大佬们比较。然而早申期间我过分自信,就拿着这个生物学活动上去硬碰硬,直到RD期间才想起来自己的优势是在“成长”和“兴趣广泛”而不是生物学得特别好 。这导致我ED文书写得相当糟。

加上面试也缺乏经验,我交给ED校的答卷是我整个申请季里最糟糕的。所以当杜克大学defer我的时候,我一点也不意外。

我自己早申阶段写出的附加文书比较青涩,人设也不够完整,导致了ED吃瘪。不过,这很明显不是所有人都会经历的。不少同学从暑假就开始准备申请,头脑风暴和school research都做得非常完善,自然能在早申阶段就写出非常优秀的文书。

要我说,最建议各位做足准备工作,不要像我一样在十月才开始头脑风暴、deadline前一周才开始动笔。

如果因为各种原因,需要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挑战ED,就请参考我的经验、权衡利弊再选择是否追梦吧。不过ED的录取率的确稍微高一点!被defer之后也稍微高一点!你看我的ED校就要我了(狗头)

“成长型选手”适合所有学校吗?

最后想讲讲关于所谓“大学喜欢成长型选手”的说法。注意,这部分基本上全是我的个人故事时间。有些长且废话偏多,不想看的同学请直接阅读以下小tips:

  • “大学喜欢最开始一般但后来成长的学生”这个说法不适用于所有学校!有些学校看重进步,有些学校看重自始至终的优秀。这个是因学校而异的。
  • 根据我的经验,文化底蕴浓厚的精英学校喜欢高中四年一直很优秀的学生,而注重创新的学校更青睐所谓“成长型选手”。请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吧!

大家或许听说过这个说法:在相似的两个学生里,大学会录取“最开始成绩差,但每年都进步的学生”而不是“年年都优秀的学生”,因为进步型的学生有前途。姑且叫它“成长型选手论”吧。我的父母从我刚转学进美高开始,就一直在给我讲这个故事。

我一直半信半疑:一直优秀难道不香吗?大学真的喜欢前两年成绩不怎么样、后两年才开始拿A的学生吗?这样的学生他/她的GPA没问题吗??(毕竟高中四年的成绩都要算进GPA里,要是前两年成绩不好,最后的平均GPA也不会太高)

而现在!!我认为!!我似乎找到答案了!!!

我自己就是前两年稀烂、后两年一飞冲天的学生。我八年级来到美国,最开始因为语言问题和自己的性格问题,一直没有交到朋友。毕竟初中时的我是一个标准的中二少女,整天静寂与孤独,一回家就沉迷某舰船页游,对同龄人的喜好和流行文化一无所知。和同学聊天从来都是一问三不知,还听不懂英语。所以我一直没有融入自己的班级,上课听不懂也没处去问,成绩就很糟糕。

现在看来,明明只要多和老师、同学交流,根本不至于这样的。但叛逆时期的我怎么可能好好学习,连Honor课(我学校有AP、Honor、Regular三种难度的课程,不需要考试,可以自由选择难度)都不肯选,天天混吃等死。

因此,我八年级到十年级的成绩都是一团稀烂,几乎没拿到几个A,最简单的课都能拿A-,唯一一个B也是九年级的时候拿的。这严重拉低了我的GPA。在别人都开开心心选AP课拿A的时候,我还在最没难度的课里打滚

根据我父母的说法,如果我整个高中都是这个状态,我连Top 50的学校都够不着吧。现在被我当作保底的学校,在当时都是“Reach”或“Target”的级别。可见我当时究竟有多放弃思考。

然而,进入十一年级之后,我突然开窍了。或者说,进步了。因为我的学校没有限制学生选的AP课的数目(也不需要考试),我十一年级时一口气选了六门AP课:物理学,微积分BC,心理学,人文地理,词汇量巨大的美国历史,还有堪称地狱难度的英语语言与写作。

加上我只参加考试没上课的AP中文和日语,我在十一年级一年就完成了八门AP课程。十二年级继续搞事情,选了AP生物、化学、统计学、美国政治、美术(Studio Art)和AP英语语言的进阶版,英语文学与写作。

也没什么特别的理由,就是觉得自己不能继续混吃等死了。

学AP课也没有什么窍门可言。如果一定要说,在美高学AP最重要的就是按时交作业,用平时成绩来提升成绩。因为AP课程的单元考试、期末考试等大多比较有难度,平时成绩能很好地弥补考试成绩的不足。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不高估自己的能力。不光是大学,就连我美高的AP老师都不会考虑AP英语课对我一个中国学生有多难,打分时一点都不带手下留情的。也因为这个,我在AP英语课上拿了我十一年级唯一的一个A-(其他课程都是A)

我的建议是,选“对自己来说最有挑战的课程”。大学不会因为我是中国学生,就接受我在AP英语课上拿的不及格;但大学可能因为我是中国学生,认为我选Honor的英语课就是在“挑战自己”。最重要的还是维持一个好成绩,在普通课程上拿全A比在AP课程上拿C+要有含金量。

不过我十一年级、十二年级都是六门AP全A所以以上都无所谓了(狗头)无论如何,我就是典型的“每年都在进步”的学生。而且还不是进步一点点,是飞跃疯人院(奇妙比喻)。

好了,如果那个“成长型选手”的故事是真的,现在我应该被大学抢着录取,藤校offer拿到手软吧。然而并不是这样,很多学校都拒了我,比如乔治敦大学和大半藤校。Top 30大学里我只录了两所,还有一所是本州的公立大学UVA。看来不是所有学校都喜欢大起大落的学生,至少他们不喜欢我这个大起大落的学生。

3月26日查完录取结果之后,我和我的父母讨论了一下这件事。我认为,录取这件事不光是学生选择学校,也是学校选择学生。录取结果真的很能反映一所学校的风格:比如传统底蕴比较浓厚的大藤们大概不太喜欢我这样标新立异、没有从小优秀到大的学生;而追求新颖和变革的杜克大学等新晋顶尖学府,会比较青睐成长空间大、年年进步的申请者。

对,不光是我选择了我的女神校,我的女神校也选择了我(狗头)所谓“match”并不仅仅是成绩优秀 、学科对口,还与“风格”有关。如果我是个讨厌老旧陈腐、喜欢革新创新的学生,那和我拥有同样观念的大学就会找上我。

就像Smith Collge通知我被提前录取(对,我拿到了Smith的Early Admission——一个我上网查都查不出来的机制——所以在二月就知道我被录取了)时提到的一样,她录取我是因为,我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正好是这所大学所尊崇的东西。我相信的事物与这所学校崇尚的事物相同,因此Smith愿意录取我——想必杜克大学也是这样的。

这就是我在申请季里学到的东西。

划重点时间

活动是无限的

对于活动,我认为并没有什么“模板”可以套,也没有什么“必须做的活动”。同一个方向有很多岔路,并没有“学美术的就必须去做校报”之类的说法!重点是活动是否给你带来了提升、是否让你有了独特的感悟。

招生官很在乎你有没有“挑战自己”

尤其是美高的小伙伴,我建议选择你的学校提供的、你也愿意挑战的最高难度的课程。当然,不要勉强自己,健康永远是头等大事。

ED一定要谨慎!!!

虽然偏高的录取率看着美好,但要考虑以下两点:写ED文书的时间相对紧缺,而且你在提交ED后很有可能在对申请、对学校、对文书写作等方面进步或有更多思考。最好的补充文书往往是最后写的补充文书,太过分了。

我个人不建议ED去拼和自己差太多的学校或者非常不match的学校。相当于拿一张提升SSR出率翻倍的抽奖券去抽一个SSR出率0.1%的池子。

ED阶段被defer了也不要担心,RD阶段你的录取率仍然比其他RD选手要高上不少。(例如杜克的defer转正率大约是RD录取率的两倍——数据来自ED阶段我收到的defer信)

面试官(尤其是校友面试)不是招生官,一些对招生官来说“司空见惯”或“没什么大不了”的故事,拿来在面试中说却非常有效。比如作为国际生的烦恼和努力,真的是校友面试中的王牌话题。

今年注定是特殊的一年,希望各位都一切安好,也希望疫情能快些得到控制。也希望各位不要太紧张,一切总会变好的!!那么,祝各位2025er申请季顺利,女神校全部翠鹿,offer拿到手软!!耶!!!

推荐阅读

Blue Devils!杜克夏校课程、宿舍、学分全方位测评!-杜克大学夏校怎么样? 

2020年杜克夏校:College Admissions Boot Program-Youth Progra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