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为科学文薄弱的同学写的,主要针对科学文逻辑不清晰、阅读速度慢、错题偏多的同学。

文章中我们会讨论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梳理清楚文章的脉络结构,达到阅读的最佳效果。

同时我们会用18年3月亚太和北美的2篇科学文做案例,即使还没有做过这这两篇文章,依然可以从分析中获得一些有用的知识和掌握一些技巧。

一、写在最前面之误区

“所有抛开时间限制谈标准化考试阅读的技能都是耍流氓”

关于SAT阅读,笔者接触到的很多同学都有类似这样的苦恼:从可汗阅读到OG8套再到历年真题,我都做过了,生词认认真真查了,甚至文章也一字不差地翻译了,提起哪一篇我都知道讲的啥,咋不见提高呢?

其实,阅读考试犹如百米冲刺,如果时间充裕,慢慢跑,大家姿态都会很好看。

但是一旦要加速跑,不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就会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甚至规定时间内还跑不到终点。

这其中尤其以科学文最具代表。上面说的问题,其原因是我们很多同学在科学文阅读时,存在的一个很大的误区:

按人们习惯的阅读方法,就是从单词出发,明白单词意思,进而明白短语内容、句子语法,再到段落大意。

这种常见做法,可以称为自然阅读法,其实质是通过认识单词,尤其是生词以及专业名词,来理解短语和句子,进而理解段落和整篇文章。

这种做法的一个必然推理是:阅读之所以不好,是因为单词量不够,如果单词量够大,阅读自然好,因此阅读的好坏取决于单词。

支持这个观察的事实是:总是在学术文章中遇到不认识的单词,所以学术文章才读不懂。

回忆一下以往阅读经验,有没有一种被文章控制的感觉,生词漫天飞、信息和观点多而杂?如果感觉强烈,那就说明你用的是传统的自然阅读法,而不是阅读科学文章应该具备的理性阅读方法。

简而言之,错误的阅读习惯就是:认为懂得所有单词,就能读懂内容,文章大意就是所有单词的总和。

二、科学文的基本文章结构

和小说与历史文章不同的是,科学文(包括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类),是有着一些固定的组成元素:

在阅读科学文的过程中,我们的眼睛并不是均衡地在每一行、每一句或者每个单词上用力。这些元素并非具有同等重要性。

阅读一篇科学文的时间大概控制在3-3分半钟,做题大约10分钟。而在阅读文章的这几分钟里,要进行Active Reading(主动式阅读),把上面的要素找出来。

为什么要这么做?原因有两个:

1. 能帮助我们迅速理清这篇文章的结构脉络;
2. 这些是出题点。

三、主动式阅读

我们拿到的每一篇文章理论上来讲都是新的(当然存在具有背景知识的情况),如何迅速地找到这些要素并且归类,然后扫读那些不重要的部分,是个技术活儿,这也正是Active Reading(精髓)。

比如我们拿2018年3月亚太考区的最后一篇文章来做分析。

第一段:描述现象,由发现在oceanus procellarum(月球最大暗点)下面有一个矩形地貌,从而说明月球早期经历过火山和地壳运动。

第二段:这个发现给科学界带来的冲击

第三段:这个发现的依据,以及得出依据所采用的科学手段(这里有出题)

第四段:试图解释现象产生的原因(上一段最后一句揭示了下文的意图),这部分是理论,并非事实(这段涉及到因果关系,并有出题)

第五段:推论相似情况

第六段:另一个人对解释的原因提出质疑,并承认目前仍然unclear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应该不断思考作者讲这些话的意图,并抓住每一段当中的核心部分,忽略其中对文章理解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部分,从而最有效地利用时间。

另外几个要点,也可以作为节省阅读时间的技能(当然仅对科技文适用):

1. 适当掌握一些生命科学、地质学的专有名词会对理解有很大帮助;

2. 文中介绍新的概念、定义时眼睛要多停留几秒,匆忙扫过会让后文阅读变得困难;

3. 专家的身份、背景介绍要尽情跳过;

4. 专有名词和人名从第一次出现之后就要用首字母代替;

5. 一旦了解了作者在某一段的意图,实验的具体细节要快读,不需要逐字推敲(这部分操作难度系数较高,之后我会在讲座中详细讲解)。

四、科学文双篇

在双篇科学文中,往往会以的另一种套路(or科学精神的另一种体现)出现:归类、归因、排除

我们用2018年3月北美区第三篇文章举例:这是双篇对比讨论斑马为什么有条纹,文章认知不难。

Passage 1: (文章分段较细,以逻辑来分层)

第一层(line1-6): 斑马为什么有条纹引起了五种猜想

第二层(liner7-13): 认可一种猜想,斑马有条纹是为了驱赶苍蝇(即本篇中心观点)

第三层(line14-31 ): 阐述依据,此处用到了我们讲的科学方法,归因和排除,即科学家找出了带条纹的7种马科动物和20种亚种(suspecies), 研究多种环境因素对条纹的影响,最终确定biting flies对其影响最大

第四层(line32-37):有人对上面的方法提出质疑,认为过于宽泛

Passage 2:(依然按逻辑分层)

第一层(line39-43): 阐述实验方法(这里能明显看出和passage 1的方法有区别)

第二层(line44-50):表明本文观点,斑马的条纹和环境气温与降雨量有关

第三层(line51-66): 否定他因, 通过让步来强调原本观点(有出题),并列出证据

第四层(line67-80):理论的局限性,并有人提出质疑

读到这里,应该可以总结出科技文的一个大致结构了,我们也再回顾一下这类文章常见的出题点:

?1. 话题/现象(或需要解决的问题)— 主旨题

?2. 假设、依据— 个人观点、立场题,细节题

?3. 推论— 因果关系、细节题

?4. 质疑、未解之谜— 局限性、细节题


最新历年SAT精校版真题+答案

欢迎扫码添加TD客服微信

并发送关键字「SAT真题」领取